暨愛民老師授課
(本網訊:通訊員邱晴)2016年7月14日上午,第四屆“西南民族地區·曆史與生态”,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課程教學在老年幹部活動中心二樓會議室繼續進行。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副院長暨愛民教授擔任此次授課人,講座題為:以“牆”為“界”,清代湘西苗疆邊牆體系與“民”、“苗”區隔,此次課程教學由我校曆史與文化學院張振興老師主持。
課程剛開始,暨愛民老師展示了兩幅鳳凰廳卡圖和乾州廳卡圖,使我們了解到了邊牆的走向及其概況。
在前言部分,暨老師提出以邊牆為主體的防衛體系可能起源于明宣德二十五年。學術界一般認為,作為防衛體系邊牆的最終完成當在乾嘉苗民起義後。邊牆具有有形和無形之界。
暨老師在講授過程中提出并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以“牆”為“界”如何可能?二是“界”在何處?
在第一個問題:以“牆”為“界”如何可能?中,暨老師認為邊牆的出現,并不隻是為了方便地理劃分。更是因為“民”、“苗”之間具有生态空間、社會生産生活空間的族群差異。當地居民群體具有“民”、“苗”之辨,傳統文化存在區别。,至清朝時,“民”、“苗”之界觀念變得愈加清晰而完善。
“界”在何處?一是鳳凰廳屬的民苗之界,“民”、“苗”之界呈多個“凹”字形結構,意味着民地苗地互相穿插。二是乾州廳屬的民苗之界,大體上看,較鳳凰廳簡單些,有綿延三百裡的“土城”。三是永綏廳屬的民苗之界,主要由汛堡、屯卡和碉樓等組成,無牆。四是古丈坪廳屬的民苗之界,境内苗寨分布集中,故邊牆因寨而設。五是保靖縣屬的民苗之界,沿“邊”而建,凸顯了統治者對苗疆地區治理的理想。暨老師在結語中分析了:“他者”視角下的族群偏見與位序安排。 課程教學結束後,暨愛民老師就同學們的疑問并提出了關于該問題自己的見解并進行了總結。最後,張老師盛贊此次課程翔實生動、精彩紛呈,讓在座的師生享受了一場豐盛的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