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豔和楊庭碩老師課程
(本網訊:通訊員鄧雨)2016年7月13日上午,77779193永利第四屆暑期學校在新校區老年活動中心二樓大會議開展第二天的課程理論學習。曆史與文化學院特邀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純豔為暑期學子主講“北宋東亞多國體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談判為中心”。
首先,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副院長暨愛民教授主持。在暨老師的介紹中,稱黃教授是北宋史,尤其是北宋經濟史方面的研究專家,其著作達10餘部。同時,暑期學子對黃教授的講座甚是期待,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黃教授指點迷津。
對于北宋東亞多國體系下的外交博弈,黃教授以三個問題作為引導點:其一為“宋代國際關系基本理念與當代國際關系有何異同”。黃教授在介紹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上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宋代國際關系與當代國際關系的差異在于,它是一種“華夷觀念、垂直關系”。并且,宋代國際關系中的華夷觀念并不是天然的秩序,它富有彈性特征,是一種對等的關系;其二為“宋代多國體系下國際關系基本理念與春秋戰國有何異同”,認為北宋外交雖強調對等關系與等級制,然其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觀念;其三,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引出講座的話題,即“北宋各國如何在相互博弈中形成相對穩定的秩序?多國體系下的外交博弈體現了怎樣的基本理念和基本關系”。
黃教授運用豐富的原始圖文材料,層層剖解,深入探究,闡明三個重大問題:
第一,“北宋東亞多國體系下的制衡與争鋒”。重點分析宋、遼、高麗三國之間的複雜外交關系,認為北宋東亞各國形成了“三角關系”的外交格局,其制衡與争鋒的手段,在戰争與和平時代亦有不同。而談判,則是和平時期外交的重要手段。在講解的過程中,黃教授結合自己在韓國學習的經曆以及所翻閱大量的材料,提醒同學們勿将北宋東亞各國的關系簡單化。值得注意的是,其著作《高麗史事概要》在學術界深有影響力,對我們認識宋、遼、高麗三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指導。
第二,“北宋多國格局下外交博弈的目标”。黃教授提出“名分”是宋代外交的首要目标,對遼亦是如此。“名分”在宋遼談判中,占據着重要地位。而外交博弈的核心,則是利益。黃教授用頗多的史料,逐步分析宋、遼、西夏等國談判的曆史經過,揭示所有談判,無論大小國,背後都是國家安全利益。
第三,“多國格局下外交博弈的條件和手段”。黃教授從王安石等人的看法,析出“綜合實力是外交博弈的基礎”的觀點;同時,“對外政策是外交博弈的指針”的想法,亦值得我們思考。黃教授強調,實力固然是外交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實力在于運用才能成功。又結合休息時間一位學員提出的問題,借此深入分析解答,即宋朝在人口、經濟上都要比遼、西夏要強,最終屢次失敗的原因,與其較低的軍事運動能力以及外交政策兩方面是有很大關聯的。
從黃教授兩個小時的講解中,可知其學識淵博,講座内容故而豐富。講題切合暑期學校的主題,引起在座暑期學子對北宋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關系的興趣。因此,講座結束後,許多同學紛紛向黃教授提出問題。互動中,黃教授始終面帶微笑,認真回答每一位同學。同時,還對所有暑期學子提及史學方法論的指導,舉例鮮明,解析透徹。同學們受益匪淺,不僅對北宋時期的國際關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當今國際關系有進一步的思考。
下午三點整,77779193永利終身教授楊廷碩老師為暑期學子帶來一場學術盛宴,主題為“優秀農業文化遺産的本土知識與技術體系”。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張振興老師主持。在張老師詳實的介紹下,全場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楊教授為我們作深有啟發的學術講座。
首先,楊教授明确此次要為同學們傳授三個問題:其一,本土知識與技術體系的理論知識;其二,何為優秀農業文化;其三,通過分享案例,如何将前兩者的關系結合起來。
楊教授以問題式啟發同學們思考第一個問題,即我們為什麼不細究文化理論?推動文化理論的重要因素是什麼?進而以修建長江大堤等衆多實例,深入分析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每一種理論的成立和被接受,不是由于學者學術水平高,而在于社會背景的推動作用,它與文化的适應和變遷是一回事。深入挖掘中外學者對“文化生态”概念争論的觀點,認為知識與技術,是特定背景的産物。其中,環境問題尤為重要關鍵,它對文化有着決定性作用,其決定文化的走向。在追溯“本土知識”概念的曆史時,通過講湘西人陳渠珍的故事,引出本土知識的價值無處不在的觀點。但又提醒同學們關注本土知識的差異性,并認為本土知識與技術體系要永遠産生關系。
在第二個問題中,楊教授深入剖析何為優秀農業文化遺産,提出要符合“傳統的”和“優秀的”兩個标準。同時,楊教授鼓勵在座的同學要積極參與優秀農業文化遺産的申報項目,并進一步認為,所謂申報項目,不是報一個産品,而是要報一個文化生态的系統,把生産過程中人的問題呈現出來,揭示生産背後的文化意義。
如何将本土知識與優秀農業文化遺産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是楊教授闡述的第三個關鍵點。通過解讀史料以及當今世界農業生産的現實問題,楊教授充分肯定中國的優秀農業文明,認為這種文明充滿着人類的智慧,影響深遠,故而主張繼承和弘揚優秀農業文化遺産。希望後輩在全方位總結農業生産背後的生态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敢于擔當将這種本土知識傳向世界的責任。而在運用本土知識或優秀農業文化遺産時,不僅要注意社會背景的變遷對其所産生的作用,更要進行不斷的實證,切記亂用經驗。
整整三個小時,楊教授不願意休息,講座從未間斷,且十分珍惜為每一個同學傳授知識的分分秒秒。這一場學術盛宴,也給所有同學帶來了許多啟發和思考。面對同學們積極提出的問題,楊教授始終面帶慈祥的笑容,以其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治學經驗,深入淺出,逐一詳析。最後,楊教授希望同學們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慢慢去體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