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利介紹
學院主辦曆史學(師範)和哲學兩個本科專業以及民族學、中國史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生态扶貧項目博士點、民族學科學研究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由本科、碩士到(項目)博士、博士後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學科、專業建設已有40餘年曆史。1982年創設民族研究所,1986年建政史系,開辦曆史學專業(專科),1998年曆史學專業升格為本科。1997年創設倫理學研究所。2004年民族學、倫理學碩士點招生;2006年專門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點招生;2010年民族學、中國史、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招生。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貧”項目博士點,2015年獲批民族學博士後流動站。曆史學專業入選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民族學學科先後入選湖南省重點學科、優勢特色重點學科、“雙一流”培育學科;哲學學科曾入選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
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304am永利集团現有教職員工32人,其中教授11人(其中二級教授5人),副教授9人,有博士學位的21人;有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湖南省芙蓉學者2人。2019年獲湖南省高等學校“武陵山區民族生态文化創新與應用”科技創新團隊。
取得一批高質量教學科研成果。近來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餘項,其中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4項,冷門絕學專項1項,省部級縱向項目10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5部;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多篇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4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民委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2項,湖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2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1項,其中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建有一批省部級科研平台。學院建有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生态民族學研究基地”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湖南省民族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湖南省科技廳重點實驗室 “武陵山區生态文化與居民健康促進實驗室”,湖南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武陵山區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湖南省民宗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和“民族曆史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級平台。
服務地方貢獻突出。學院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地方培養了大批民族學、曆史學和哲學人才;助推永順縣老司城土司遺址和鳳凰邊牆防禦系統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武陵山區地方政府成功申報多項國家農業文化遺産;為地方社會治理和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二、專業介紹
1.曆史學(師範)(學制四年\授予曆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标:本專業适應國家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時代新要求,依據學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體現“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服務面向定位;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具備終身學習發展能力,能夠在中學、教育機構和其他部門從事曆史教學、研究與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曆史學專門人才。本專業與國内中山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培養制度。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中國曆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教育學基礎、教育心理學、中學曆史課程标準與教材研究、中學曆史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中學曆史教學技能訓練、教育實習
就業去向:教育系統、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
2.哲學(學制四年\授予哲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标:本專業适應國家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時代新要求,依據學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體現“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服務面向定位;培養“專業基礎紮實、理論視域寬廣、思維能力突出、社會适應性強”的高素質綜合性哲學人才。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品研讀、中國哲學原著研讀、西方哲學原著研讀、邏輯學、美學原理、倫理學原理、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宗教學概論
就業去向: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
學院咨詢電話:0743-8563903

3044永利集团公衆号“人文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