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本院舉行“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為主題的教師學術沙龍

時間:2014年12月10日 11:55

作者:

浏覽:




   本院訊(通訊員張振興)2014年12月6日,在院長羅康隆教授的召集與主持下,包括本院楊庭碩、瞿州蓮、彭永慶、袁理、呂永鋒等,以及體育學院李興平、音樂舞蹈學院陳立瓊、法學與管理學院吳曉美等共10餘位老師,一起圍坐火塘,舉行了一場題為“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的“火塘會”(由于學校停電)形式的沙龍,可謂别開生面,意義非凡。

     在羅康隆院長的主持下,本次教師沙龍主要圍繞“田野調查與民族志”的規範與創新兩個方面展開。針對當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領域的研究表面似乎一片繁盛,而實際存在諸多困境與迷茫的現實情況下,羅院長首先提出了“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的規範與創新的解決路徑,他認為現已過世的雲南大學王築生教授,在1997年時就已提出的“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安身立命的前提與基礎的理念,這是解決當前我們遇到諸多問題最為有效的解決途徑。在此思路下,羅院長提出了本院研究進行突破的具體思路,那就是着重以“人、文、地、産、景、史、神”七字為主要内容的村寨田野調查實踐以及建立“生态:生計與生命”(“三生”)為理論範式的創新思路。将這二者作為本院下一步發展發展方向與目标。就此一提議,在座的各位老師都積極響應,紛紛從自己的研究實踐與問題思考出發展開探讨。楊庭碩先生,從自己當年在雲南大學求學期間跟随江應樑先生的學習經曆與近40年的田野調查工作經驗出發,對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的發展曆程進行了一種簡單的回顧,提出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在很大程度上是應時代需要而進行的研究工作,也隻有符合時代需要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才能産生巨大而積極的影響。

     圍繞羅康隆院長與楊庭碩先生的發言,在座的各位老師紛紛從自己研究的實際情況出發表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讨論十分激烈。大家紛紛表示,本院民族學學科在學校的大力關切,羅院長與楊庭碩老師的帶領下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目前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此時提出建立切實可行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的規範可謂正當其時,可為學院與學科的下一步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力。此外,各位老師還對學院在田野點建設與學科發展積極獻言獻策。

讨論會從早上9點持續到下午4點,大家圍坐于湘西冬天特有的炭火爐,一面品茗一面談話,輕松自如,談笑風生。最後,大家在意猶未盡中結束了當天的“火塘會”沙龍。

 

 



上一篇:本院舉行 “生态:生計與生命”理論與實踐懇談會 下一篇:第五屆“中國生态人類學高峰論壇”暨武陵山區民族生态文化研究2011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會議議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