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洪雄)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關于批準新設遼甯大學哲學等29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通知》(人社部發[2014]60号)精神,我校民族學被批準新設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這是我校首次獲得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立資格,是學校學科建設的再一次“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辦學實力和培養目标提升到新的層次,學科建設和整體水平已邁上新的台階。
我校民族學屬“十二五”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和重點學科,已形成生态民族學、曆史民族學、經濟民族學和藝術民族學四個穩定的學科方向。其中教授、研究員16人;博士15人,碩士3人;2003年和2013年分别獲得了民族學碩士、博士培養資格。該學科科研力量雄厚,現有全職人員25人,團隊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協作精神好。
民族學在協同創新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生态民族學”的優勢學科,為國務院學位辦論證了生态民族學學科,成為民族學目錄外招生的二級學科; “生态民族學”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核心學科。建立有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民族學)、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民族學)重點研究基地和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武陵山區生态文化與居民健康營造重點實驗室),以及 “武陵山區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科科研特色突出,成果豐碩。
我校民族學學科研究立足于中國南方民族地區,對生态文化、民族曆史、民族政策、民族語言、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社會組織、經濟生活、風俗習慣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450餘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226篇,SCI期刊論文152篇;出版學術專著45部,教材8部,譯著3部。
學科建設堅持“從田野中來,到田野中去”模式,建立了17個田野工作點作為學科研究基地,并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田野資料庫。學科建設從現實族際關系出發,以民族、文化與生境為基礎,建構起族際互動與文化制衡理論。同時,學科與國内外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關系。
校長白晉湘表示,“學校将以此為契機,不斷建設學術團隊,構築學科基地,進而帶動教學、科研與師資隊伍水平的全面提高,為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