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羅康隆參加“氣候變化适應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社會科學的視角”學術研讨會
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舉辦的“氣候變化适應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社會科學的視角”學術研讨會于10月13-15日在重慶召開。本次會議是通過介于正是學術會議和非正式學術座談之間的一種會議形式,主要以讨論為主。讨論分為三個主題:(1)中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的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主要問題和研究方向。(2)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主要問題和研究方向。(3)社會科學開展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概念、方法和問題,對開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進行交叉研究的思考。
77779193永利羅康隆博士應邀參加了本次學術會議,在會上發表了《我國水資源的匮乏與學科的挑戰》的演講。認為中國面臨極其嚴重的水資源匮乏,這是有識之士早已達成的共識,但如何緩解中國水資源的匮乏,已有的研究卻難以得出公認的結論來。其原因在于,已有的研究大緻都沿用現有的學科體系,立足于特定的學科去展開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對特定的區域和時段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對于全局性的中國水資源問題卻無法做到學科之間的兼容。各學科提出的建言在實施的過程當中總是相互牽制,無法協調一緻,也無法形成社會合力。要從根本上提出解決我國水問題的戰略性對策,勢必透徹地把握水資源的特性,把握不同社會單元的人群對水資源生存與利用上的差異。同時,還需要精當地把握地理結構,特别是各地并存的不同生态系統對水資源運行的影響。
進一步提出人類社會的水資源戰略思考就是适應而不是改造,這也注定了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民族支系、地方群體,從個人的行為到整個社會的行為都得圍繞當地水資源的實情為轉移,從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多元民族文化對水資源利用的格局。
最後,提出以人類學學科,尤其是生态人類學為去建構跨學科對話平台,具有傳統上的優勢和指導思想上的優勢。并提出了多學科對話的四大基本原則:即終端驗證原則,移位解讀原則,跨學科數據的意向匡算原則,反思借鑒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