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我院教師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 論述中國經濟人類學的發展

時間:2014年07月20日 16:53

作者:

浏覽:




我院教師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論述中國經濟人類學的發展

 

本院消息(通訊員 吳合顯)人類學國際重要學術期刊 《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SSCI 來源期刊),近日将在其第18卷第1期上刊登由曆史與文化學院青年教師麻春霞,朱晴晴和吳合顯撰寫的論文《中國經濟人類學的發展》(Economic Anthropology in China),該文詳細介紹并評價了經濟人類學在中國的推廣與發展,闡述了我國學者對經濟人類學中國本土化化研究的重大理論貢獻。

 

作者表示,能在重要的國際期刊上用英語發表社會科學類的學術論文,對我們母語為非英語的中國學者而言,無疑具有一定的困難和挑戰。本文從梳理寫作提綱開始,到最終公開發表,得到了我院院長羅康隆博士及我校應用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廣博士的細心指導。該論文的寫作過程,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期間我們就文章的内容和結構以及參考文獻的引用等,多次向羅康隆教授和田廣教授請教,從兩位學術前輩那裡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撰寫一篇好論文的方法,更學到了如何進行研究的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為我們今後的學術研究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麻春霞等在文章中指出,新中國建立以來,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政府組織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大規模調查,為中國經濟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在本土化進程中,中國經濟人類學學人從不同的視角對現代化進程做出了理性的反思,并提出了“相際經營原理”。其理論貢獻以及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為我國西部各民族地區,乃至世界相似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典範。

 

麻春霞等認為,從整體上看,人類學在中國還處于發展階段,而作為其分支學科的經濟人類學,在中國基本上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特别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不僅特别需要包括經濟人類學在内的理論研究和指導,而且也為我們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創造了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在學習和接受西方經濟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和方法,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羅康隆院長指出,國際知名期刊發表我院教師論文,對于我院乃至我校的學術建設和發展而言,又是一個重大的曆史新起點。我們非常感謝田廣博士為我院的學術建設和發展所做的貢獻,并希望借助田廣博士在國際學術社會的多種積累和資源,繼續将我院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推向國際。

 



上一篇:我院教師參加第四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 下一篇:暑期學校課程教學系列:主觀性與田野調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