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中國社會科學網特寫報道——楊庭碩與相際經營原理

時間:2014年04月28日 13:18

作者:

浏覽:




        (轉載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3年5月下旬,應用人類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讨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葡萄牙、日本的30餘名專家和學者應邀參加了研讨會。 參加本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一緻高度評價了77779193永利終身教授楊庭碩先生關于相際經營的理論模式及其深遠的應用價值。與此同時,我國回族著名應用人類學家、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田廣博士,在國際人類學刊物和國内核心刊物上連續發表文章,對楊庭碩教授的相際經營模式的理論貢獻和現實意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據記者了解,77779193永利正在籌劃于今年5月正式舉辦首次楊庭碩經濟人類學理論國際研讨會,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有關專家和學者。

 

相際經營原理模式是經濟人類學中國化研究典範

 

        楊庭碩教授長期從事經濟人類學、民族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态人類學、民族發展史和生态史等方面,是我國國内頗具知名度的經濟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編寫和出版了多部專著,對推動我國經濟人類學學科和民族學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楊庭碩教授在經濟人類學方面的貢獻,集中體現在其于1995年出版的《相際經營原理——跨民族經濟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專著之中(以下簡稱楊著)。

 

        楊庭碩教授在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進行長期民族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相際經營的原理。在這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性知識的理論模式中,他用“相”來特指不同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不同民族的經濟運行模式及其範圍和特征,指出這種經濟運行模式在地域範圍和行政管理範疇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包含着自然、曆史、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

 

        “相際概念,就是指在不同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不同民族的經濟運行模式及其範圍和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以及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甯夏大學政法學院博士導師李德寬教授認為,相際概念的形成,源于各民族自身所有的曆史過程,亦有與周邊民族,與國家政治、法律等體系交往的曆史積澱,更有對所處生存環境的加工、改造和利用的成分,因而楊庭碩将民族文化規約下的社會與自然特征耦合體凝練為“相”,這種高度概括和抽象既符合中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亦與現代自然科學理念相吻合。因此,“相際”這一新概念所囊括的思辨哲理和學科整合,遠遠超過傳統的“族際”概念所能表達的含義。

 

        “我們認為楊庭碩教授的相際經營理論模式,堪稱經濟人類學中國本土化的傑出代表作,其理論貢獻以及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田廣博士在談到楊教授的理論貢獻時指出:楊教授通過大量的田野實證和文獻總結,正面回答了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經濟問題,具體包括影響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因素,它們的曆史和成因,它們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作用的評估,怎樣從非經濟因素中找出促進生産發展的契合點,如何規避、克服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等。在對國際和國内社會關于落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進行歸納描述和分析之後,楊教授明确指出,曆史和現實的事實迫使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隻有對非經濟制約因素做了系統的研究,才能為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民族找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出路。

 

學習相際經營原理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當前舉國上下的共識,但對中國夢的具體内涵,社會各界卻見仁見智,認識和理解亦互有區别。楊著成書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餘年了,對經濟人類學理論的闡釋别開生面。它以文化為綱,去揭示和探索跨文化經濟活動中非經濟制約因素的存在、影響和應對策略,是一本從文化視角探讨經濟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專著。

 

       李德寬認為,楊庭碩借用西方經濟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中國的國情實際出發,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别是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符合經濟人類學傳統典範的調查研究,并提出了具體的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議和實施方案,然後再根據實際田野工作資料和收獲,從理論上升華并對西方經濟人類學理論進行反思,從而創建和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理論模式。這一綜合路徑模式,對于中國應用人類學學科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典範,值得學習并大力推廣。 

               

      77779193永利應用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首席教授羅康隆博士認為,楊著的關鍵結論在于經濟活動,包括跨文化的經濟活動在内,其實都是特定文化運行的一個有限組成部分,因而避開了文化的發展和複興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現代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從這樣的理論闡釋和結論出發,去認識中國夢,我們就不難看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其實質正在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複興,而且是包括中國每一個民族在内的整體文化複興。中華民族文化複興了,在世界各民族之林中,成了世界各民族矚目,并競相仿效的對象。經濟發展、國防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乃至綜合國力的提升,無疑不迎刃而解。

 

      羅康隆說:“從文化的視角去認識經濟活動,将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夢内涵的認識,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圍繞中國夢的實現,所進行的各項具體工作,才可以做到系統化、規範化和可操作化,各項工作的具體定位,也就可以順利的落到實處了。楊教授雖然探讨的對象是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但首尾一貫的指導思想卻在于民族文化的價值。在更加注重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發展的今天,我們重新學習和理解《相際經營原理》的理論闡述,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相際經營原理對古典經濟人類學的理論有所突破  

 

      經濟人類學是人類學與經濟學對話的産物,它将人類的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但又有别于經濟學對其的理解。 楊著盡管以經濟活動作為理論探讨的重心,但其理論的探讨的起點卻與古典經濟人類學截然不同。古典經濟人類學無論是形式論還是本質論都是将制度性的設置确立為探讨的對象。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認為,在《相際經營原理》中楊教授重點探讨跨文化的經濟活動,在這樣的經濟活動中,制度性的設置本身就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差異,因而從制度入手,肯定會與實際的經濟活動出現極大的偏差,不僅是制度的差異會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成效,空間上的差異、生存背景的差異、曆史進程的差異等,同樣會對經濟活動的成效造成不容低估的影響。

 

      王天津指出,楊教授在剖析不同非經濟制約因素對經濟造成影響時,以文化為出發點,從文化的整體觀出發,立足于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去分别讨論造成影響的機制,影響的程度以及各式各樣牽連性影響後果。立足于文化的整體觀、價值的相對觀和結構功能觀去認識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乃是楊著的突出特色,而這些理論立足點也代表着20世紀人類學理論建構水平。相比之下,古典經濟人類學等理論出發點則是較多的承襲了經典進化論和法蘭西學派的理論思想。故楊教授在理論起點上高于古典經濟人類學,在充分利用曆史資料和高度關注生活背景以及空間差異,這三個方面他也比同時代的的經濟人類學家有所超前。

 

      雲南财經大學應用人類學首席教授陳剛博士認為,相際經營原理理論模式的提出,是對國内外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經濟學等前沿理論娴熟的把握、消化和吸收基礎之上提煉而成的,該理論模式既超越了傳統經濟學從理性人的假設出發,對人類經濟實踐活動進行抽象思考的窠臼,又超越了傳統人類學從動機與文化影響決定論出發,對人類經濟活動進行比較的範式,在豐富學科理論的同時,更是将學科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為經濟人類學的中國本土化發展增添了新的理論色彩。

 

相際經營原理對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指導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學的研究取得長足的進展,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學派,其中發展經濟學學派更多的關注非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如劉易斯、缪爾達爾、舒爾茨貢獻最為突出,他們都選中發展中國家作為研究重點,但他們都針對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展開研究,對多民族國家的内部經濟活動,卻較少涉足。與此同時,這些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都很少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此,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王平博士這是冷戰時代給學術界留下的陰影。王博士說:反觀楊著的理論分析,對當代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而言,有四個方面非常具有現實性和指導性:

 

      首先,跨文化經濟活動背景具有不容低估的關鍵性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盛行一時的梯度理論對國家的經濟決策影響很大,但随着生态環境的惡化和貧富差距的拉大,此前所忽視的經濟背景問題,到了今天已經變得無從規避了,相比之下楊著對經濟背景的深刻認識,對政策延伸影響的探讨,顯然比梯度理論更具有超前性和針對性。

 

      其次,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同樣是受到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影響,特别是劉易斯二元經濟論的影響,習慣性的将廣大的西部民族地區理解為經濟落後的地區,為國家需要大力支助扶貧的地區,然而經濟發展方式的選用,卻一直是移植照搬發達地區的做法。因此20餘年後,重新閱讀和理解楊著的分析,總不難發現該書十分關注各民族的傳統和經濟生活,緻力于闡釋這些傳統經濟生活的合理性和當代的可利用性,這樣的理解從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确的,理應成為指導當前經濟轉型的可資利用的工具。

 

     再次,楊著不僅象一般的人類學理論著書那樣,高度關注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在理論分析中,高度重視國家經濟決策的積極作用和宏觀調控的價值,當前不少學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與楊著相比,在時間上卻明顯滞後。随着這一認識的深入,楊教授在這一領域的探讨,肯定可以發揮更其直接的指導作用。

 

    最後,楊著堅持了文化的相對觀,堅持任何形式的經濟活動都是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因而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對不可能是一種孤立的發展,而是文化的整體性發展。堅持從文化的視角去探讨經濟行為和經濟後果,同時承認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具有相對性,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強加于人,這樣的思想和方法,雖然說是出自人類學的基本理論,但靈活運用于跨文化的經濟活動分析,則是《相際經營原理》一書的創見,考慮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考慮中國的經濟活動日益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色,那麼這樣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可以對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發揮指導作用,同樣對中國的國際貿易決策也将具有不容忽視的參考價值。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

 

    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着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猛增長,幾乎難以找到可以借鑒的經濟人類學相關理論去加以闡釋。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讨我國的發展決策,在不同民族地區運行和成效的差異自然成了中國式的經濟人類學,必須優先認識的重大領域。相際經營原理正是針對這樣的經濟活動領域展開讨論的,而且是将中國的各個民族都置于平等的地位上,從理性的視角去展開資料收集和驗證的,這樣的研究路徑和模式雖然借鑒了發展經濟學的思想和方法,但卻是立足以中國深厚的曆史背景去從事理論分析。

 

    在記者采訪中,專家們一緻認為,與同時代的經濟人類學家相比而言,楊庭碩教授更加關注傳統的經濟生活、價值觀、和已有的社會建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在經濟發展道路上更多地吸取了新進化論的理論與方法,因此更能夠貼近中國的需要和時代的特色,其中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較為精準的把握和靈活的運用,因而得出的結論更貼近中國國情和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

 

    田廣說,從更廣泛的視野來考察人們的經濟活動以及人們的需求和動機,不僅能夠對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提供新一輪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方案,也為我國西部各民族地區,乃至世界相似區域找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出路。

 

    田廣認為,從整體上看,人類學在中國還處于發展階段,而作為其分支學科的經濟人類學,在中國基本上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特别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不僅特别需要包括經濟人類學在内的理論研究和指導,而且也為我們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創造了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在學習和接受西方經濟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和方法,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網獨家報道,請點擊查閱:

http://lcl.cssn.cn/gd/gd_rwhz/gd_gdxc_1667/201404/t20140424_1083591.shtml

 

 

 



上一篇:“生态民族學研究基地”獲批成為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下一篇:複旦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建革教授談“江南水生植物與生态文化史研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