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跨學科教研活動,提升學科建設平台
----羅康隆院長,楊庭碩教授等參加“2014年亞洲季風區整體研究國際會議”
近日,我院院長羅康隆教授,終身教授楊庭碩老師以及部分教師和研究生等一行9人受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亞洲季風區整體研究國際會議”(MAIRS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2014)。亞洲季風區整體研究項目成立于2006年,緻力于氣候變化與亞洲季風區人類活動,應用跨學科方法,研究人類社區、氣候變化與生态系統的相互關系。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亞洲季風區氣候變化的新成果與新挑戰”。大會的宗旨是深化認識氣候、生态系統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穿過季風亞洲區的時空尺度,加強不同學科、部門、項目以及國家的互相融合。大會由亞洲季風區整體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約3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大會并發言。
羅康隆院長發言的主題為《侗族社區糯稻品種的特化與生态環境的适應》。羅院長在演講中指出,貴州黎平黃岡村至今還保存着二十四個珍稀糯稻品種。近50年來,雖然在侗區強制推行“糯改籼”、籼改雜“的科技、經濟、政治運動,期間,鄉民付出了艱辛乃至慘重的代價,但黃岡侗族鄉民仍然保留了如此多的糯稻品種。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21世紀,品種的種植獲得了發展的機遇。這裡不僅是保種基地,而且成為綠色農業的生産基地。這些品種是侗族鄉民長期以來對所處水溫、日照、肥力、地塊等自然環境适應的結果。而這種文化對自然的适應,已經達成了文化與環境的耦合關系。這樣的耦合關系某種外來力量一旦确立,即其馴化糯稻品種的高度特化對其所處生态環境的适應,其持續的能力就已獲得,而不會因為某種外來力量的幹預就會中斷其生命,這就是文化生命與文化策略。
楊庭碩教授以《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思考》為發言主題,探讨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一、大氣變化下的文化大調适;二、大氣變化下的文化大調适;三、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而言,不足為慮。楊教授認為,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由于引發變化的速度極為緩慢,因而可以置而不論,人為造成的區域性氣候變化才是需要認真應對的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必須要牢記,人類有能力制造氣候變化,那麼人類也有能力加以化解,需要付出的僅是社會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可不必憂慮和恐慌。隻需要針對性的做好自己範圍内的人為氣候變化的應對也就夠了,對西方話語霸權而引發的這一輪争議,理應完善和健全自己的話語體系,因而可持續發展完全可以做到。
羅康隆院長指出我院師生受邀參加本次會議意義重大。首先,深層次了解了生态、氣候與人類活動關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挑戰。其次,通過相互交流與讨論,提升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對話的機制與平台。楊庭碩教授提出,在應對當今氣候變化時,決策者和專家的眼睛要适當“向下看”,改變觀念,關注本土知識,實現本土知識和普同性知識的良好對接。此外,加強跨學科對話機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問題。學院師生代表表示參加本次學術會議受益匪淺,既拓展了個人的研究視野,又感受到了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吳合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