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特聘教授李國棟為學院師生做學術報告

時間:2015年04月16日 16:31

作者:

浏覽:




    2015年4月15日下午3點,我院特聘教授、日本廣島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國棟先生在影視人類學室作了一場題為《從城頭山遺址看稻作社會的形成》的學術講座。    

     在講座中,李國棟教授以城頭山遺址為例,從稻作社會形成的指标、野生稻和采集稻及栽培稻的三個階段、農具的變化與陶甑的出現、稻作宗教信仰的出現、稻作聯邦、城頭山遺址廢棄的原因六個方面,将自己從城頭山遺址中所得的對稻作社會的研究成果與師生做了交流。              

     李國棟教授談到,衡量稻作社會所形成的基本指标是栽培稻的出現、米飯作為主食、稻作宗教信仰的出現。從城頭山遺址(距今6500—4200年)所出土的大量考古成果可知,城頭山遺址時期,中國進入了大規模栽培稻階段,農具、陶鍋、陶甑、陶盤等出土文物說明了當時的人們以米飯為主食。同時在遺址中發現的祭壇及祭祀所用物也說明了當時已存在稻作宗教信仰。

    講座結束後,羅康隆博士談到城頭山遺址作為稻作文化的代表對研究中國稻作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曆史與文化學院有責任對稻作文化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李國棟教授在與羅康隆博士、楊庭碩教授的交流中,談到可通過專業的鑒定機構對城頭山遺址的出土物做更為細緻的分析以了解其用途,更進一步了解當時城頭山的生活狀況,以便更深入研究稻作文化,如更進一步分析出土的陶豆及出土地的土壤中鈉的含量,以更确定其用途。(吳超)



上一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研究課題組研讨會​順利進行 下一篇:羅康隆教授走進“立人”讀書沙龍談“文化的變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