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特稿(通訊員 吳合顯)近日,我院師生參加了在天津财經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工商人類學國際研讨會。期間,我院受邀承辦了“稻作文明與社會運行”學術專題。
研讨會主旨報告中,我院楊庭碩教授的“相際經營原理”模式多次被提及,引起國内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專家們一緻認為,楊庭碩教授的《相際經營原理》一書,堪稱經濟人類學中國本土化的傑出代表作,其理論貢獻以及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不可低估,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方案,特别是為我國西部各民族地區,乃至世界相似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典範。院長助理邵侃博士介紹了羅康隆教授的貴州侗族“稻作水庫”的生态價值,建構了不同的大地景觀。
研讨會專題報告中,參會人員圍繞稻作文明的起源展開讨論,集中關注野生稻向栽培稻轉性的原因以及古代人類将栽培稻作為主糧來種植的動機。大家一緻認為,稻作文化的起源不完全由環境構成,也有社會文化的因素,稻作文明是環境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另外,水稻作為主糧來進行栽培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生态環境,古代由于沒有當今的先進工具,無法改變環境,隻有利用環境進行種植水稻。稻的起源,要關注生态環境。二是水稻的特性。水稻可以安全儲存,有益于戰争的需要。邵侃博士主持了專題報告會,并向參會專家學者介紹了近年來我院學科發展及主要研究成果。
楊庭碩教授、李國棟教授、袁理博士以及我院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都分别在專題會上陳述了個人的研究論文并就相關提問作了一一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