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安鄉湯家崗遺址的人類學考察專題講座

時間:2015年12月01日 17:41

作者:

浏覽:




本網訊(通訊員 張湘建 李子怡)11月24日下午2點30分,由曆史與文化學院主辦的第九屆學術活動月系列講座在齊魯大樓四樓(影視人類學實驗室)繼續舉行,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特聘教授李國棟以“安鄉湯家崗遺址的人類學考察”為主題,為大家進行了一場圖文并茂的精彩講座。報告由曆史與文化學院羅康隆院長主持,楊庭碩教授、瞿州蓮副院長以及14、15級研究生聆聽了本次報告。

李國棟教授的學術報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湯家崗遺址的地理環境及其分期。其中,包括湯家崗的地理位置、形狀、氣候以及湯家崗遺址分為兩期,分别為“湯家崗文化”和“大溪文化”。二、湯家崗遺址各期陶器的紋樣。第一期遺物以陶器為主,石器數量極少。第二期陶器紋飾少,95%以上為素面陶和紅衣彩陶。三、湯家崗遺址各期陶器的種類及其數量。四、考古挖掘報告小結。就此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禮器需要白色,是否為白色信仰?還有陶器底部由圜底、圈足、三足的變化意味着什麼?五、湯家崗遺址的稻作文化。六、湯家崗遺址陶器紋樣的人類學考察。并配以包含大量相關内容的精美圖片。

提問與評議環節中,李國棟教授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了認真解釋。羅康隆院長也做了總結性的發言,表示人類學的學者應該做到“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楊庭碩教授對于“苗族為什麼崇尚’八’?”以及苗族為什麼崇拜‘楓香樹’?這兩個問題與李教授進行了細緻的探讨,參加講座的同學表示增長了見識,也更激發了對于做田野調查的興趣。最後,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本次講座。

李國棟教授



上一篇:李國棟教授談日本《天孫降臨》神話的真實意義 下一篇:學術沙龍:潘寨苗族曆史文化考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