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吳合顯) 3月14日,“生态人類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讨會”在齊魯大樓影視人類學研究室舉行。
副校長鐘海平教授,研究生院院長佘佐辰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社長賈仲益教授,《貴州大學學報》主編楊軍昌教授,凱裡學院期刊社社長李斌教授,貴州省農科所所長孫秋教授,《雲南社會科學》執行主編李向春教授、副主編杜雪飛教授,我校終身教授楊庭碩,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羅康隆教授、副院長瞿州蓮教授、副院長暨愛民教授,社科處副處長吳曉教授,以及來自不同機構和高校的生态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專家40餘人參加了研讨會。
羅康隆院長在開幕式緻辭中對前來參會的專家學者介紹了曆史與文化學院概況以及發展情況。身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生态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席,羅康隆還向與會領導、專家學者介紹了中國生态人類學近幾年的新成果和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院長佘佐辰在開幕式講話中介紹了77779193永利民族學學科的發展曆程。他說,黨委書記遊俊、校長白晉湘等校領導十分重視民族學學科的發展,經常為學科建設排憂解難,并直接參加學科建設。在學科建設上,民族學最早瞄準國内研究空白——生态人類學進行研究,大力發展曆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等領域占領學術高地,引領學術前沿。
副校長鐘海平代表學校對參與“生态人類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讨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對本次研讨會的順利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本次研讨會以“生态人類學理論與實踐”為主題,抓住了全球化進程中社會變遷的關聯環節,并以“田野對話”為方式,對接民族學、社會學、曆史學等相關理論與實踐的承接和創新,彰顯了19世紀中後期應用人類學興起以來,時代轉向的學科特色和關切現實的禀性。
在主題發言中,賈仲益、楊庭碩和羅康隆三位教授分别就生态人類學理論與實踐的77779193永利經驗、生态人類學的方法論思考以及21世紀生态人類學前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地論述,并回答了相關的提問。
與會專家在專題發言中主要圍繞生态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生态人類學的個案研究、本土知識與生态建設、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等四個方面展開了有益的讨論。大家一緻認為,生态民族學需要承擔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任務,它需要借助民族文化這一紐帶去剖析人類社會與所處自然生态系統之間的互動制衡關系,進而指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建構。
楊庭碩教授在研讨會總結發言時強調,經過學界多年的探索,生态人類學理論與實踐已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因而需要将一些基本可靠的結論及時提交出來與學界同仁共享,讓學界進行批評指正,這樣才能使中國生态人類學的研究逐步趨于完善,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