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魯明新)3月28日晚,我校終身教授楊庭碩教授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生态文化史料收集與解讀發凡”的主題講座。我院部分老師、博士生、研究生及本科生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羅康隆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楊庭碩教授通過解讀唐詩《歲晏行》、《竹枝詞》;《茶經˙七之事》、《茶經˙八之出》及乾隆《永順府志》的部分文字記載,講述了生态史料的三大一般特性——隐晦性、分散性、殘缺性。并通過解讀部分文字詳細道出文獻記載中所隐含的生态史料信息如: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差異性、生态環境差異;當地民族成員生産勞作的本土知識與技能技巧等等。強調師生們在整理查閱生态史料時,需注重将史料與特定時代背景、國家政策相結合,進而整體分析史料所呈現出的信息、完善信息。
接下來,楊庭碩教授再通過解讀《滇程記》、《阿落密詩》二首告訴師生們在整理查閱生态史料時,通過正史記載定位時空,閱讀地方志等文獻補遺殘缺事項,運用考古知識完善背景材料及時解讀史料難點、補充補全史料信息。
最後,楊庭碩教授再次詳細解讀《溪蠻叢笑》詞句,強調在整理查閱生态史料時要堅持基本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原則,逐條将史料信息放置于整個生态系統之中進行分析。
羅康隆教授總結道,本次講座楊庭碩教授通過解讀名人名作,将作品背後隐藏的文化差異、生态環境、本土知識逐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做到與曆史對話、與曆史交流。同時,希望師生們在整理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态文化的文獻釆輯、研究與利用》資料中,充分運用楊庭碩教授所傳授之法,增強自己知識儲備。
據悉,由羅康隆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态文化的文獻釆輯、研究與利用》于2016年11月正式 立項,并于2017年3月順利開題,此次講座是為該課題推進的一次重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