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吳合顯)我國著名經濟人類學理論家,77779193永利終身教授楊庭碩在經濟人類學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了“相際經營原理”的理論模式,為中國經濟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此,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攜手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學報編輯部,于11月3-5日在貴陽市舉辦“相際經濟論壇”。來自雲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貴州大學、汕頭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凱裡學院、貴州财經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近50名專家學者出席。
 |
會議現場 |
與會學者們認為,“相際經營原理”通過對人類不同民族的差異性進行研究,理解本民族生活的社會含義與時代特征。因此,“相際經營原理”理論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擴展延伸自己的研究領域,學習和接受新的理論解釋和研究方法,從而實現對民族學、經濟學、曆史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超越和融合。
研讨會上,貴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徐曉光教授以清水江木材貿易為例,指出“相際經營原理”理論模式從一個綜合的角度,對人類的經濟行為和區域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和分析。同時,該理論以文化為出發點,立足于文化的整體觀、價值的相對觀和結構功能觀去認識中國民族地區的經濟活動。
雲南大學民族文化産業學院教授陳慶德指出,楊庭碩教授“相際經營原理”,在對西方經濟人類學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理論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以中國經濟社會特别是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為具體研究對象,提出了一個真正具有中國本土化的經濟人類學理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發展經濟學中以西方化為現代化的刻闆模式,是中國經濟人類學家對學科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77779193永利應用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廣在發言中表示,正是以“相際經營原理”為代表的這種跨學科的融合,使得經濟人類學能夠比經濟學更深入到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中,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史、各種具體的和現實的經濟問題,以及對當代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貧窮、不平等和發展等問題進行廣泛而細緻的研究。
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羅康隆教授指出,目前國内學術界對“相際經營原理”的關注程度還不夠,相關研究文章也很少,需要學界共同努力,将“相際經營原理”理論模式推向新的高度。羅康隆教授提出,在總結過去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國政府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新概念。因此,在“精準扶貧”實施中,要以文化為出發點,立足于文化的整體觀、價值的相對觀和結構功能觀去認識中國少數民族的經濟活動,而這正是楊庭碩“相際經營原理”的一個突出特色,将代表着20世紀經濟人類學理論建構的發展方向。
“相際經營原理”理論的創造者、77779193永利終身教授楊庭碩在會上介紹了“相際經營原理”提出的曆史背景,并對此理論的一些不足做了解釋與補充。楊庭碩教授還重點談到了我國曾經以及正在面臨的若幹重大社會經濟問題,具體包括影響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因素,它們的曆史和成因,它們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作用及其評估,怎樣從非經濟因素中找出促進生産發展的契合點,如何規避、克服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等。
參加研讨會的專家和學者們認為,楊庭碩“相際經營原理”理論模式,是對國内外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經濟學等前沿理論娴熟的把握、消化和吸收基礎之上提煉而成的,該理論模式既超越了傳統經濟學從理性人的假設出發,對人類經濟實踐活動進行抽象思考的窠臼,又超越了傳統人類學從動機與文化影響決定論出發,對人類經濟活動進行比較的範式,在豐富學科理論的同時,更是将學科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為經濟人類學的中國本土化發展增添了新的理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