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農業技術推廣辦公室和社會學系協辦,上海大學支持的“鄉村振興與科技支撐——發展中國家的農技推廣、農業發展與農村社會變遷”研讨會順利舉行。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校長路易斯•斯萬森分别緻辭。我院院長羅康隆教授參加了本次研讨會。

李友梅在緻辭中表示,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城鄉關系經曆了深刻的變化,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産學研融合的農業和科技創新聯盟,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探索公益性的、經營性的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
來自中美的著名專家學者相聚在上海研究院,圍繞共同關心的鄉村振興話題,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交流研讨,分享各自的科研成果,既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校長路易斯•斯萬森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将繼續推進有序合作,希望通過開展各類研讨會,在中美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在農業推廣、農業技術等多方面開展交流。
與會專家們以主題演講和圓桌讨論的形式,圍繞農業技術推廣、農村發展、農業和食品體系、中國鄉村振興與扶貧、生态補償機制、社會可持續性與社區、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等6個議題展開交流讨論。
議題一:農業技術推廣
中國科協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張曉軍介紹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政策與體制,分享了農民合作社及農民培訓會的基本情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的劉繼芳圍繞農業農村信息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主題,從農業農村信息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鄉村振興的應用,以及中國農科院在鄉村振興中謀篇布局等角度分享了觀點。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張衛峰介紹了科技小院的作用和發展。他表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員紮根基層、在農村建立科技小院,與農民一起幹。這種模式不僅對确保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态環境安全、推進我國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以小農戶為主的其它發展中國家有廣泛的借鑒作用。
來自湖北潛江市水産局的陶忠虎指出,要創新發展“蝦稻共作”,建立試驗示範區,輻射帶動産業發展。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科技推廣中心的李寶東從化肥施用不當造成的環境影響,改進施肥技術科學合理施肥,優化推廣模式促進綠色發展等方面,闡述了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他指出,要适應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優化生産方式,改變生産習慣,整合農技推廣體系和平台,助力鄉村振興。
議題二:農村發展、農業和食品體系
科多拉多州立大學邁克爾•卡羅蘭介紹,鑒于美國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通過研究,了解丹佛市的城市食品政策如何影響科羅拉多州的農村社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陳航英通過對皖南河鎮10年農業轉型之路的考察,發現作為外部動力因素的行政力量和工商資本是農業轉型的前提條件,來自農民内部的動力因素則是農業轉型主要的驅動力。而在具體轉型過程中,租地農這一偶然因素發揮了重要的催化和橋梁作用并促成一種獨特農業轉型路徑的出現。
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的孫娟娟提出,歐盟“自下而上”地推動了山區發展優質農産品的政策和立法改革,并“自上而下”地規範“山區食品”,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選擇和山區生産者的公平交易。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參與、制度完善等經驗都值得我國借鑒。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金書秦在系統闡釋農業綠色發展概念内涵的基礎上,分享了包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态保護和綠色供給(質量效益)4個評價維度14個指标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并對2016年全國及各省(區、市)的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初步評價。他建議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監測,及時公布基礎數據,加快總結浙江等地農業綠色的實踐經驗,完善政策舉措,有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議題三:中國鄉村振興與扶貧
77779193永利的羅康隆表示,鄉村振興是以鄉村聚落的曆史人文為布景;以鄉村在地的“自然之景”與“人文之景”為舞台;以鄉村在地的地理空間為框架,社區創意工藝和商品設計為道具;以營造空間、福祉經營、創發産業、深耕文史為内涵;以所有參與體驗過程的居民為主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王曉毅提出了綠色減貧需要關注的4個問題:認識綠色産品的多重價值;提高綠色資産的回報;完善綠色産品的市場;發揮小農戶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張文博表示,他以中國西部某省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整體跨區域搬遷政策為研究對象,以該地區核心腹地某村的整體搬遷情況為調研重點,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地方改寫、實踐邏輯限度與治理困境進行研究。
通過研究初步發現,該地“整體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存在對中央易地搬遷政策精準取向和價值基礎的替代,政策變通在決策層面存在對合法性的挑戰,這不僅在一些關鍵利益上存在政策要求與政策對象期望相悖之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村民當下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蔣培通過對浙江裡家村的實地調查和相關學術理論的梳理,提出了“農村環境内發性治理”的概念。該概念認為農村環境治理應體現“中和位育”的治理理念,充分發揮農民在環境治理中的主體性作用,農村環境治理應回歸鄉村生活主體。
北京林業大學的馮潇基于農村-郊區的區域情境,探究了青年農民創業風險承擔效能感對創業行為的影響機制。通過實證分析,他認為創業風險承擔效能感對青年農民的創業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驗證了創業傾向和創業回饋在青年農民創業風險承擔效能感與創業行為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此外,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祁應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的範明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張倩等圍繞生态補償機制的議題進行了交流。
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林恩•亨佩爾、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珍妮•克羅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海莉娟等圍繞社會可持續性與社區的議題開展了探讨。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皮特•泰勒、中國人民大學的龐曉鵬、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毛國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張劼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賀玎玲等圍繞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的議題交換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