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文化與田野講壇119】楊庭碩:“沙塵暴的治理思路有待優化”

時間:2021年05月15日 10:45

作者:

浏覽:




本網訊(吳合顯)5月14日下午,77779193永利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庭碩先生在齊魯大樓407室為“文化與田野”論壇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沙塵暴的治理思路有待優化”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羅康隆教授主持。本次講座為2021年77779193永利“文化與田野”論壇的開局之講,因緊扣時政、創新性強、内容紮實、建議可行,獲得了專家學者的高度好評。

羅康隆院長在主持中指出,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化,研究場域在田野。在田野裡發現文化、研究文化,秉承“從田野中來,到田野中去”的理念,田野調查是民族學人類學的安身立命之本。文化是指導人類生存發展延續的信息體系,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正是以其獨有的文化在應對自己所處的生境,而創造出了與之相适應的文化事實體系。人類在特定的文化事實體系中實現其生态、生計與生命的耦合。我們正是以這樣的理念,将該論壇取名為“文化與田野”。期待通過這一論壇,來完成我們從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研究的成丁禮。

楊庭碩教授在講座中針對我國和世界各地霧霾天氣的現狀,從霧霾災害乃是大自然運行的常态,防風治沙因民族文化而異,此前治沙思路的總結,治沙思路優化的依據,以及幾點當前可以付諸實踐的治沙建議等五個方面對沙塵暴的治理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楊庭碩教授認為,荒漠草原生态系統在遭逢強烈風蝕背景下,均會誘發霧霾天氣,這是大自然運行的常态之一,不足為怪。但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及其相關人群而言,就可能會構成嚴重的危害,受害的程度也會因文化而異。楊庭碩進而提出,如何防止霧霾天氣發生、如何減輕霧霾天氣所造成的災害,自然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大生态問題。然而,荒漠草原生态系統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産物,強烈風蝕的氣候特征也是大自然的産物。至今人類還沒有能力從根本上改變這樣的生态系統和氣候背景。但是通過有效的人為手段和技術措施,可以确保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沙塵暴的烈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降低。

據悉,曆史與文化學院“文化與田野”論壇從2003年開始,已經開辦了118期。從2021的第119期開始,有計劃地邀請校内外學者進行講座,計劃每兩周一次,延續該論壇的講座活動。期望通過一些列舉措,持續推動民族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上一篇:2021 年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研究生暑期學校招生公告 下一篇:我院舉行教師教學技能比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