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蔣純龍、許玉、張蒙蒙)“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着中國人的糧食安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之一——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石欄鎮子臘村就保存着苗疆地區傳承多年的珍貴老谷種。為把武陵山區珍稀谷種活态保護基地在子臘村建設好,提高當地的生态技術傳承和推廣意識,增強村民建設子臘貢米産業振興示範點的信心,由湖南省科技廳花垣子臘貢米生态種植技術項目組主辦,77779193永利湘稀故事團隊和金穗創益團隊協助組織活動,于12日邀請3044永利集团終身教授、國内外知名生态民族學專家楊庭碩教授,于子臘小學原址召開了花垣子臘貢米谷種保護與生态種植技術培訓會。
上午十點,在湘西州科技特派員陳茜的主持下,本次培訓會正式開始。楊庭碩教授就子臘貢米谷種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及其技術性生态種植作了近兩個小時的主題發言。現場鄉民認真聆聽,積極思考,主動提問,被楊教授激發起了參與子臘貢米生态種植産業的強大幹勁。

(圖為楊庭碩教授向子臘鄉民講解子臘貢米的發展路徑)
楊庭碩教授主要圍繞以下三點進行培訓:第一,要打造好“子臘貢米”精品産業。子臘貢米已經成為享譽世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此處生産的高質生态稻米也将使用“子臘貢米”這一更有品牌效應的地理商标。楊庭碩教授從服務于當地長遠利益、子臘貢米産業長久發展的角度指出,一定要做好“子臘貢米”産業品牌營造,重視産品質量和發展規範。還要注重發展多種稻谷品種的混合種植,從而打造經濟效益與生态效益的雙赢局面。其二,用心發掘子臘村的“金山銀山”。子臘村于2017年成功申報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在此基礎上,子臘村的後續發展更需要發揮全體村民的主體意識。世代生活在子臘村的村民是當地的主人,深居大山之中的子臘村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油茶樹、油桐樹等,都是子臘貢米複合種植産業中的重要物産。要讓當地鄉民參與進來,發揮其主體性,才能将深山中的“璞玉”轉化為“寶藏”。此外,子臘村應該依托自身優勢,把握現有資源,深入挖掘當地特色,力求打造特色旅遊産業。其三,要繼續進行老谷種的生态種植。袁隆平院士發明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乃至世界人們糧食短缺問題。現如今,我們已經吃得飽了,更要吃得好!就需要朝着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目标不斷奮進。這實際上就對水稻種植的多樣化提出了要求。老谷種的生态種植更是與國家的糧食安全緊密連接,要響應中央提出的把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落實到科技工作和鄉村振興等戰略中。基于此,楊庭碩教授、陳茜特派員及其團隊,共同為生态環境優越的子臘村成功種了數十種老谷種,并對更多生物種質資源的引進和活态保護滿懷期待。

(圖為鄉民在培訓會中認真聽講)

(圖為楊庭碩教授、陳茜特派員與子臘村支書麻老五讨論種植技術推廣)
通過本次培訓,村民們看到了一幅美好的未來場景,激發了子臘村民共建美麗子臘村的積極性,大家紛紛咨詢下一步該如何加入其中。同時,湖南省科技廳花垣子臘貢米生态種植技術項目組、77779193永利湘稀故事團隊、77779193永利金穗創益團隊也将緊密關注子臘村發展中問題,配合基層組織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圖為本次培訓會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