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陳春花楊文君)10月23日晚,曆史與文化學院2017年湖南研究生暑期學校荊坪組田野調查報告彙報工作在影視人類學實驗室進行。這是我院第十一屆學術活動月的第一場報告,報告由曆史與文化學院曹景文博士主持,學院部分教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聆聽了此次報告。
 |
曹景文博士主持彙報 |
此次田野調查報告主要由楊睿、劉佗、彭桦、田劍、羅丹、吳俊和胡逸峰7位同學進行彙報,他們分别就荊坪古村落的人文曆史、民間信仰、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做出詳細彙報。
楊睿從個人角度談了田野調查的感受,并對潘氏家族源流發源考察和大量名人對當今荊坪影響做了探讨及思考。劉佗的民間信仰的空間文化研究,首先從村民對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村落裡的“仙娘”以及建築中的信仰觀念,闡述了荊坪古村的信仰類型。其次,他講述了信仰活動的空間分布和風俗習慣中表現出的信仰現象。彭桦針對潘氏宗祠的作用及宗祠文化對村落治理的影響做了詳細的彙報總結。田劍關于荊坪潘氏家族文化的建構上為我們介紹了祠堂背後的潘氏文化,分别從祠堂的宗文化,五通廟的“信”文化和關聖殿的“義”文化來展開。羅丹向我們介紹了我國古代古驿道的基本發展情況,中方古驿站的建立時間及管理。古驿道和古碼頭的主要作用對地域的影響,古驿道的改道情況。吳俊基于荊坪潘氏家族個案的思考為我們解讀了明清以來舞水流域的家族史與區域史研究。胡逸峰講述了其個人在田野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對荊坪古村由傳統生計方式到現代生計方式的轉型,并提出現代生計在古村落的轉型風險。
此次田野調查彙報主要通過師生對荊坪古村的田野調查,研究其在曆史的演進下,經過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是如何演變至今。講座過程中,在座各位對彙報内容、田野調查方法以及本學科對指導古村落生态環境保護、村民生計轉型、古村落旅遊開發等相關話題展開了積極的讨論,皆表示收獲很多。2017級新生也深受啟發并認識到田野調查方法在學科中的重要性。最後,這場精彩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
彙報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