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吳合顯)5月27日下午,凱裡學院羅康智教授做客我校“文化與田野”論壇,在齊魯大樓作了一場主題為“生态民族學理論對踐行低碳生活的價值”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副教授吳合顯博士主持。

本次講座為2021年77779193永利民族學“文化與田野”論壇的第二講,因緊扣時政、創新性強、内容新穎、建議可行,受到師生們的高度評價。

羅康智指出,任何一個民族隻要處于正常的延續狀态,其文化運行所驅動的低碳生活必然可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與此同時,該種民族文化加工、改造後的生态環境也必然會處于穩定延續狀态,低碳生活與生态安全兩者總會相得益彰。羅康智認為,在生态民族學的框架内,通過對低碳生活實質的诠釋,能對不同文化生态共同體的生态公益貢獻作出客觀的評估,最終推動生态民族學理論與當代自然科學的有效結合。使生态民族學的理論建設可以直接應用于當代社會的跨文化,跨生态系統的分析和讨論。羅康智提出,在當前由于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生活的實惠過于顯著,這才使得世人的眼球過分聚焦在對西方科學技術的迷信而不能自拔,但是民族學這類學科恰好可以提供另一類視野和另一類資料,有利于改變世人的偏見。

我校楊庭碩教授在總結中指出,無論現代科學技術如何發達,也無論人類的未來多麼光輝燦爛,現代社會都難于徹底規避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這一客觀現實。以往的研究習慣于依賴現代科學技術去處理防災減災、節能減排等複雜的客觀現實問題,但事實表明,這樣的決策思路不僅成本很高,而且收效不佳。在審視了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本土知識、技術和技能後,發現其中有許多内容在現代社會下的節能減排中仍然能夠發揮直接利用價值。楊庭碩教授以糧食安全為例進行了說明。意在引起學術界對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并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各民族的本土知識、技術技能的發掘、利用和傳承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