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彭兵)11月30日下午,77779193永利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龍先瓊教授在齊魯大樓影視人類學實驗室開展“西部開發曆史上的生态變遷”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黨委書記瞿州蓮教授主持,我院全體教職工、學校其他部門工作人員以及我院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參與聆聽。
本次講座,龍先瓊副校長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出發,運用跨學科的分析方法,系統梳理了西部開發史中所帶來的生态變遷的脈絡,其中主要涵蓋曆史學、哲學、民族學、經濟學、生态學等學科知識。首先,龍先瓊副校長從哲學層面闡述了人類的本質屬性,他指出人類兼具生物性與社會性,這兩大屬性導緻了人類與其他動物既有聯系,也相互區别。同時,他還提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應當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在很大程度上,生态環境的破壞,是由于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與生态系統之間無法有效兼容而導緻的。
其次,龍先瓊副校長就如何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作出了相應的歸納和總結。他認為有三個重要維度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其一是,物種進化的維度,人是進化的産物,應該将人當做一種“物”的理念去對待。其二是,人的主體性維度,這種屬性也就導緻了人類社會具有目的性,人與自然相處就要要合乎這種目的性;其三是,曆史進程的維度,要充分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會因人類社會特殊的曆史過程而互有區别,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其社會活動方式和生計方式都有相應地變化。
最後,龍先瓊副校長就做生态史研究的相關工作上做了總結,着重強調關注曆史典籍的重要性。因為早在先秦時期,比如《詩經》、《易經》等著書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就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需要反複領會先哲們的思想精髓,這樣對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