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國家認同與曆史教學實踐”主題講座

時間:2017年11月16日 12:50

作者:

浏覽:




   (本網訊 佘雨波)11月13日晚,曆史與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暨愛民教授在齊魯大樓影視人類學實驗室開展了“國家認同與曆史教學實踐”主題講座,我院博士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參與了此次講座。

暨愛民教授講座

   暨愛民教授從六個方面講解了本次講座的内容:

   第一個方面:“家”的解釋,從儒家的三綱五常、以下敬上、家和而天下和,家齊而天下齊。釋家的婦事夫,夫視婦,子女對父母的五事,父母對子女的五事。道家的養生和睦、“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于人道無愧”等對家做了解釋;

   第二個方面:“國”的解釋,暨愛民教授從英語語境下分别解釋了對國家英語中表達國家的不同方法。對“國家”與“民族”不可分離,之于“國家”,“民族”最重要的涵義就是它在政治上所彰顯的意義,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曆史的具體存在。

   第三個方面:家國同構,暨愛民教授認為正是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心理結構等因素相互交織作用,形成傳統中國的“家國同構”觀念。

   第四個方面:國家認同及其建構,暨愛民教授提出“四個認同”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所有“認同”都是建構性的,且驅動人們産生相應的行為選擇,以此表達“認同”的力量。

   第五個方面:暨愛民教授提出國家認同的作用,第一、通過一體性的國家認同建構,實現多民族國家社會心理整合。第二、鞏固國家、社會的一體性,推動國家政策法規、措施的貫徹執行。第三、引導我國各民族之民族認同、地域認同和宗教認同的正确方向,協調我國少數民族與國家之間、少數民族内部、不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第六個方面:認同與曆史教學實踐,理解基本理論與具體面相,結合教材的分析,切實的行為表率,身份定位與确認。

   通過本次講座讓同學們切實學習到了“國”、“家”、“認同”,以及給予将來從事曆史教學工作的同學對教學工作的新的認識,最後這場精彩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講座現場



上一篇:“文化整體觀在曆史人類學研究中的實踐—康熙時期治理湘西的政策調整”主題講座 下一篇:“國家認同與曆史教學實踐”主題講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