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理論課程之一:

時間:2016年08月29日 20:33

作者:

浏覽:




中山大學張應強教授來我校第四屆“暑期學校”講學

(通訊員 王植槐 苑婉秋)七月的77779193永利校園花繁林秀,風雨湖水秀風清。

   2016年7月12日下午三點整,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第四屆“暑期學校”第一節理論課程學習在77779193永利(新校區)老年活動中心二樓大會議室舉行。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應強老師主講:田野調查:過程、問題與策略。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副院長暨愛民教授主持。出席講座的老師有此次暑期學校五個組的十一位帶隊老師以及一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參加暑期學校的學生。

   首先,暨愛民副院長對張應強教授此行到77779193永利第四屆“暑期學校”講學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也對同學們下午的理論課程學習提出了要求。随後,張教授的講座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開始。講座中,張教授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社會上對人類學田野調查的不同聲音。提出人類學學者對此的反思與困惑,即要不要做田野的問題?他認為人類學标志性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調查,這是人類學從業者的成年禮。而田野調查的方法有三:    

   其一:參與觀察,觀看其表現和各類文化事象。親自參加和學習,在參與各類勞動中不斷提升。  

   其二:訪談。重視非結構性訪談,提倡多問,最怕不懂裝懂。通過進行開放性的提問,把習以為常的文化事象的文化意義解釋和表現出來。

   其三:文獻搜集與解讀。強調中國傳統的文字,即使是在不懂漢文的少數民族地區。通過碑文上記載的種種信息有助于理解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在此過程中張教授多次例舉田野調查中的經曆和經驗,與同學們真誠地分享田野調查的經驗與技巧,讓同學們感受到“别人的經曆是最好的鏡子”、人類學家是“山窮水盡出高手,九死一生見功夫”的田野調查行家裡手。張教授還圍繞“何處是田野”、“工具主義與人文關懷”、“田野點與區域性,小地方與大問題”等三個具體問題展開論述與分析。在談及“工具主義與人文關懷”問題時張教授指出:“田野不同,面對的對象不同以及個人差異都會導緻田野調查方式的不同。我們看重的‘一手資料’可能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且,我們在設計調查問題時可能就已經想好了答案,這是極其可怕的事情。原因是你設置的所有問題都是有答案的,這等于是你在進行‘刑訊逼供’。你問的問題的答案其實都在他的經驗之外。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要關心人,關心實實在在的人,他們是有情緒、有個性、有曆史、有經驗的人。田野工作很需要有想象力和有向心力的人。這樣才能夠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中,獲得對生活的真實體驗。”    

   持續近兩個半小時的講座在輕松舒愉的氛圍中結束。在師生互動環節中同學們在與“學術高人”面對面交流過程中反應熱烈,踴躍提問發言,同與會的老師、同學分享個人的疑問與收獲。張應強教授認真聆聽同學們的發言提問,面帶微笑不時點頭緻意,耐心細緻地回應者同學們的問題和疑慮。從理論、實踐和經曆三個層次講述田野調查的方方面面,細節事項。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人類學研究者時不待我,責任萬千,要給曆史和未來一個響亮回答的使命擔當!這次講座是一次人類學田野調查知識的普及,也是一次對學生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我們相信:隻要紮紮實實“下田野”,勤勤懇懇“學知識”,就一定會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日有所積,月由所得,年有所長。

附錄:張應強教授簡介:

   張應強,男,貴州人,苗族。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198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1990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2003年獲中山大學曆史系明清社會經濟史方向博士學位。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從事人類學、民族學及曆史人類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研究興趣集中在地域社會的曆史建構與文化認同等問題上,主要在中國南方特别西南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工作,對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來的木材貿易、族群關系及地方社會演變進行過較為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理論課程之二: 下一篇:李世愉研究員學術講座通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