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關鍵詞…………………………………………………………………………………1
Absract……………………………………………………………………………… 1
Key words…………………………………………………………………………… 1
一、興學緣由…………………………………………………………………………2
二、改革舉措…………………………………………………………………………3
(一)整頓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組織領導……………………………………3
(二)調查本地實情,借鑒外地成功經驗……………………………………4
(三)大力培訓師資,穩定教師隊伍…………………………………………4
(四)頒布規章制度,樹立行為規範…………………………………………5
(五)獨立使用教育經費………………………………………………………5
(六)改革舊學制,實行新學制………………………………………………5
三、辦學成果…………………………………………………………………………6
(一)初等教育………………………………………………………………… 6
(二)中等教育………………………………………………………………… 6
(三)社會教育………………………………………………………………… 7
(四)選派留學人才…………………………………………………………… 7
四、結語………………………………………………………………………………8
注釋……………………………………………………………………………………8
主要參考文獻…………………………………………………………………………9
(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2005級曆史專業師範班,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陳渠珍統治湘西時期,為穩定統治秩序,以保境息民的“民治精神”大力開展學校教育。他從整頓教師行政隊伍入手,逐漸加強對教育部門的組織領導;在對湘西教育情況的實地考察基礎上,采取了大力培訓師資,制定和頒布《湘西永保龍桑風乾綏古庸麻十縣自治聯合籌備教育案》,實行新學制和穩定教育經費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發展湘西教育事業。因其民本教育的推行,使湘西的義務教育、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開始逐漸建立,湘西風氣為之大開。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hen Quzhen
Author:WangXing Supervisor: FuYong
(History Speciality,Grade 2004, College of History & Cultur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During his period of ruling Western Huna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is area, Chen Quzhen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schoo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Democracy Spirit.Beginning with organizing and administrating teacher troop, h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department;according to the base on the on-the-spot educa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n western Hunan, he trained the teachers vigorously, and formulated the educational document. Namely, Educational Bill for Ten Autonomy Country of Western Hunan.as well as implemented on a series of positive effective measures on new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stabl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Because of his avocation of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 gradually starts to establish,Chen Quzhen arouse wide spread social interest of education in all round way.
Key words:Chen Quzhen; West Hunan;education;thought
近年來,史學界對于湘西名人的研究日趨廣泛和深入,并且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于陳渠珍的研究也是如此。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對于陳渠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其治理湘西時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方面,再者或盡其一生而著傳,如魯岚先生的《陳渠珍》、陳同初的《憶先父陳渠珍》等,而關于陳渠珍在統治湘西時期的發展文化教育的措施及其教育思想對湘西地區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卻都是泛泛而論,鮮有專著。因此,本文希望通過探究陳渠珍的教育思想和其為發展湘西教育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對湘西地區所帶來的深刻影響,為當今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普及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陳渠珍,字玉鍪,1882年出生于湖南鳳凰,是個親曆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時代的“振奇之傑”。 早年其家境頗豐,受過良好教育。青年時期,面臨國家内憂外患,國勢衰危和社會急劇變遷,他憑借着精忠報國、勵志圖強的信念,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自勵,帶着滿腔的愛國之情,投筆從戎,進入湖南武備學堂,習武參軍,後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開始信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追求博愛、平等、自由的大同社會,遂加入同盟會,醉心革命;畢業後為施展才能、實現抱負,援藏西征,抗英平叛,曆盡艱辛,最終卻又輾轉回到湘西。并從1919年開始實際掌握湘西地區的軍政大權。民國時期,他曾任靖國聯軍軍長、湘西巡防務軍統領、湘西屯邊使、湘西鎮守使、湘西綏靖公署主任等職,統治湘西地區長達二十餘年,被稱為“湘西王”。在統治湘西的這段時期,他以“保境息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1]為職志,醉心自治,本着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基準,緻力于湘西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憑借其稀有的人格精神,締造了湘西大家庭,運用靈活的策略,維民維權,力保湘西一方之安定,開創了湘西工業文明的新局面,策劃了湘西向現代文明前進的新道路,并曾一度“使湘西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盛世”[2]。所以美國研究沈從文的專家金介甫、白保羅等稱他是“有高尚傳統道德”的“政治革新家”,其影響遍及沅江以西的整個地區。
湘西僻處苗疆,自古以來交通閉塞,邊民自守不化,文化發展自然遲滞不前。特别是自護法運動以來,湘西軍政極其混亂,年歲“累遭荒歉”,鄉裡土匪出沒無常,民不安枕,稍有資産者,也多遠避他方,教育事業,幾近蕩然,學校教育萬難發達。湘西十縣的所有學校當時幾乎都面臨着同一樣的狀況:其一,設備極其簡陋,當時的國民小學僅有黑闆、講桌、校鈴,時鐘多以香替代,保靖縣高小連風琴都沒有,書報未訂購一份,鳳凰縣一所國民學校,甚至僅有黑闆一塊,桌椅均學生自備。各校校舍,固定者少,不是借用民房,就是以舊廟宇改作,簡陋狹小,且還屢遭兵火匪禍焚毀;其二,師資極其匮乏,任職教師大都為清舉人、貢生、廪生、增生、附生員或高小畢業及肄業生,他們大都思想陳腐、觀念滞後,實為新思想傳播之障礙,而且所開課程僅為修身、國文、算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另外就是經費嚴重缺乏。這些都嚴重阻礙和鉗制了國民教育的發展。
自清末以來,湘西軍政混亂不堪,民生凋敝、盜匪叢生,社會極不穩定。陳渠珍在接管湘西以後,治軍剿匪、靖地安民,當動蕩多年的湘西秩序稍定之時,他就提出了“保境息民”的施政方針。他說:“保境息民,乃獲得湘西人民擁護之根本大計。十年生息,十年建設,勵精圖治,則可将百孔千瘡之湘西治理成為富庶之邦。”[3]同時,在剿匪的過程中陳渠珍也逐漸認識到了湘西之所以匪患猖獗難以根治的本源所在,他說:“湘西各縣,不但小學寥寥無幾,且不完善,就論識字的人,還不到百分之一二。普通一般人既無常識,平日謀生,已屬不易,一旦有事,不免要流而為匪。為匪的雖尚有環境的種種影響,這教育不良,确是一個重大的原因……近年來,(剿匪)不遺餘力,股匪都逐漸肅清,但今日清此鄉,明日清彼鄉,兵力時有不濟,匪則生生不息。散則為民,聚仍為匪。殺是斷殺不盡的,如欲設一方法,使他們能洗心革面,做一個有用的良民,就不能不緻力于教育。”[4]于是他走上了興辦教育、開風化民的新道路。
陳渠珍把教育的發展看成是其治理湘西的一個首要環節,曾在多個場合提出,教育是當務之急。他說:“為政之道,以教化為大,教化立而奸邪止,教化廢而奸邪并出,混戰多年之湘西,今已平定,目前,必須偃武修文,與民休息,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否則法出而奸生,令下而作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5]他還曆數中國曆代帝王将相,莫不重視教育,無不将教育列為諸政之首。他曾引經據典地說:“春秋戰國,由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四夷;唐太宗重視教育,政府辦學,官學繁榮,開科取士,人才輩出,國家昌盛。秦始皇主張霸道, “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焚書坑儒,毀棄學校,導緻二世而亡。曆史可鑒。‘他人以槍支争權奪利,擴張勢力,鄙人則以槍支整頓教育’[6],現在擁有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以之發展實業,何愁實業不興?以之興辦教育,何求教育不振?我們畫地自守,以德以法治民,就要學習唐太宗,而不應效法秦始皇。”[7]
他認為湘西落後,歸根到底是因為教育不興。而湘西教育不發達,除了地處邊陋,兵匪交乘,地貧天災以外,一是師資缺乏,二是行政機關之疲玩;三是土豪劣紳之把持學務;四是經濟困難。“湘西的教育腐敗極了,這是湘西不興的一個病根”。[8]而不興學校則民愚鈍,民愚鈍則生産落後,政府一切措施無法貫徹,匪盜悉出,百弊叢生。然觀湘西教育之弊端,要在湘西辦教育,“無至上之權力,堅韌不拔之精神,斷難奏效”。[9]因此陳渠珍決心以革命精神來辦教育,用軍隊的力量來維護教育,對把持學務的劣紳,言用清鄉的辦法加以革陳;對玩忽教育的行政部門,要用尚武的精神大力整頓;至于經濟困難的問題,便用籌備軍饷的方法合十縣之能力來籌劃;對師資缺乏的困難,就用訓練軍隊的辦法進行培訓。由此可見其立志整頓教育的決心十分堅決。他還說:“我本軍人,這教育原本不該幹涉的,但是我亦公民中的一份子,我以公民資格,來提倡教育,縱使如何困難,務必一直進行到底,決不中止。”[10]
于是在陳渠珍的親自主持和督導下,一場開風氣、掃陰霾、整教育、樹淳風的教育文化活動在湘西地區有組織、有計劃地廣泛開展起來。為謀義務、社會、職業、人才四種教育發展起見,依照《湘西永保龍桑風乾綏古庸麻十縣自治條例》之規定,草拟并通過湘西教育的指導性文件了《湘西永保龍桑風乾綏古庸麻十縣自治聯合籌備教育案》,并于保靖縣城設立十縣聯合教育委員會,辦理各種教育事宜。其具體措施大緻如下:
以前教育行政機關之人員,都為地方官所委用,出自一人之愛憎,絕難得學識兼優之人才。“他們一方面敷衍塞責,另一方面隻求官廳之歡喜,哪有功夫去想改良的方法。”[11]因此對于那些把持教育,卻無所作為,放任自流的土豪劣紳以及思想僵化、行為刻闆、拒絕革新改良、甚至于絲毫不了解教育情況的教育行政人員,大力清理,以淨化教育行政隊伍,并規定教育行政人員必須由教育會選舉産生。同時确定鄉自治聯合籌辦處為十縣教育籌辦機關,縣、鄉自治籌辦事務所為縣教育籌辦機關,縣長、所長親理其事;鄉自治公所為本鄉教育籌辦機關,鄉長、議長親理其事。在保靖縣城設立十縣聯合教育委員會之基礎上,凡關于各縣各鄉教育,責成縣知事、勸學所、縣視學等,督促辦理。并分派專員分赴各縣、各鄉視查巡回教授與指導等等,以達研究教育事項,發展教育之目的。并在各縣、各區組織成立學務委員會及聯合會,同時成立十縣聯合學校董事會,以聯合十縣以聯合十縣各界力量積極辦學。
為了弄清十縣教育狀況,陳渠珍自拟一個湘西十縣《教育調查綱目》,命令各縣按照《綱目》的要求進行全面調查.統計結果,“民國11年,湘西十縣共有高等小學26所,47個班,學生1359人;國民學校225所,375個班,學生7808人;所有學校女生,共有594人,占學生總數7%;其中,學校最多的縣沒上50所,與私塾相比較,差不多要少60%;學校最少的縣僅有8所。普遍存在校舍破爛、設備簡陋、師員待遇菲薄等情況。如鳳凰34所國民小學,49名教職員,教師俸薪全年共計光洋520元,人均不到11元”[12]。面對這些情況,陳渠珍歎息說:‘教員工資如此菲薄,餓着肚子怎能安心教學。”在十縣進行調查的同時,陳渠珍又派侯厚宗、符正西等率領一批教育界人士,前往教育最發達的江浙一帶地區考察各省試行新學制之辦法及成績,學習外地經驗。他們着重考察了大教育家陶行知辦的南京燕子肌小學和曉莊師範學校,寫出了《江浙教育考究記要》《教育典範》等書,為湘西十縣發展教育、興師辦學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
為了解決師資困難,陳渠珍專派統領部秘書長李密芬去長沙聘來了教學經驗豐富的李雲杭等十多位教師,旅費聘金均由陳私人支付。他奉李雲杭等為座上賓,躬聽李雲行對整饬教育的意見。李雲杭在考察的基礎上,幫助陳渠珍制定了《湘西永保龍桑風乾綏古庸麻十縣自治聯合籌備教育案》(簡稱),陳同他們一起修改《教育案》,根據李雲杭等的建議,先後建立了“十縣聯合教育改進會”、“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和“十縣聯合師範講習所”,分别負責師資培訓工作和現任教師的再教育、再學習。并由李雲杭拟定一個《湘西十縣聯合教育改進簡章》。各縣選送單級教授研究所培訓的學員,加上沅陵、辰溪、酉陽二縣慕名而來的教育局長,共有68人。聯合師範講習所又連續培訓了6個班389人。這就為湘西發展教育事業準備了一批骨幹教師隊伍。同時面對教員長期的薪俸難以維持生計的情況,遂規定教師薪俸“最低額每月十元,并逐期遞加到二十五入為度”[13],以為教員解決正常之生計,穩定教師隊伍。而且認為小學教員品格之檢定,關系教育行政,茲事體大。并且把小學教員之品格認定看得尤為重要,凡是經考察不良的教職員,即行淘汰,免使自誤誤人。另外還規定十縣小學教員都為專職,不得兼任他職,每年寒暑假都必須參加單級教授講習會,以提高其教學技能。對于學識經驗兼具的優秀教師,則任其巡回教授,指導和改善其他小學教員的教學水平。同時對凡是破壞教育、侮辱教師者,一經核實,從嚴處置。
在鄉自治聯合籌備處的具體組織下,草立湘西十縣教育施行計劃草案,并由李雲杭根據《教育案》所提的方針,先後拟定了《湘西十縣教育施行計劃大綱》、《單級教學法法規》、《湘西十縣視學界行規程》、《推廣小學單行規程》、《推廣小學補充條例》、《教育改進會章程》、《小學教職員組織規程》等。并把這些規章條例及有關的各種資料,編印成兩本書,廣為發行,使有關部門、學校、教師等有所遵行。其中一本叫《湘西教育之曙光》,主編者為李雲杭。陳渠珍為《湘西教育之曙光》所寫的序言中說:‘是冊也,謂之為湘西教育之曙光可也。”這些教育規章了條例的頒布施行,直接規劃了湘西地區教育的發展進程,為湘西教育人士指引出了一條鮮明的學校教育發展的新道路。
對于教育經費困乏之問題,陳渠珍接納李雲杭的建議,實施教育經費獨立。“一方面将固有的經費劃分出來,不歸官署管理,交給教育機關專員保管,完全獨立,無論何方面都不得提借;另一方面由政府指定一種确定的稅收,如擴大營業稅征收範疇,發動社會義捐校産,向學生收自學費等,教育經費獨立專款使用,不準任何機關以任何借口挪用”[14]。于是從民國12至民國24年,湘西各縣以田賦附加、田賦息金、契稅附加、屠宰截留四成、煙酒附加一成、教育局租谷、租金、息金等形式,區、鄉教育經費由場捐、米碾捐、地方出産雜稅,及油榨捐、木排捐等形式征集教育經費,如此則原本青黃不接的教育經費便有了初步的保障。另外陳渠珍甚至不惜動用軍款來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他曾從統領部一次撥款12萬元,從上海、武漢、長沙等地購置一大批教學儀器,完善各校的教學設施。
舊學制的弊端,概括起來大約有六項:第一,學校的種類太簡單,不能夠謀教育的發展;第二,學校的名稱不正确,名誤則實受其害;第三,學校的目的不貫徹,使求學的人,喪失明确的目标;第四,學校的教育不完善,依規定的學科時間,常會出現盡其在學校所學,最終卻不能滿足其生活所需,畢業後反而成為社會的遊民的現象;第五,學校的階段不銜接,不是失之過甚,就是失之不及;第六,學校的年限不适宜,全系的年限過長,而各校的分配又不恰當。陳渠珍也指出,舊學制的單軌式,隻從教字入手,養字全未顧及,至于現在的新學制,才是教養兼施,雙方并進,主要以留心兒童身心之發育,培養國民道德之基礎,并且以傳授生活所必須的知識、技能為主旨。如果有智識高又具備繼續深造的人,固然是好事;即使轉而就業,憑借其在學校學到的職業技能,也可以自謀生活。現在辦教育如果仍然墨守成規,不思振作,那麼終究與時勢不相适應,不僅贻誤學生,恐怕教育也難免宣告破産,這些弊端,正應該引為深戒。對于風氣未開、教育蕩然的湘西教育,尚不論有無辦學之實力,縱令努力去做,依照舊學制而行,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制定和實行一種适應湘西發展的新學制成為當務之急。
針對湘西教育存在之弊端,在新制定的《教育案》中,便确定了“适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重生活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15]為發展教育的總方針。根據這個總方針,對十縣教育進行全面規劃。“大凡興辦教育,不外乎人人能分擔社會和國家的任務,若要切實做到,自然要有一種計劃,第一步,必先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步,中等教育也要求普及;第三步,随地都要有專門的人才,方算能達教育的目的。”[16]
首先按照各縣幅員的廣狹、戶口的多少,劃分若幹學區,每區設一學務委員會,協同勸學所,擔任調查适齡兒童和失學兒童的相關事宜,并督促他們入學。各縣小學分國民小學和高等小學兩種,凡原無小學的鄉村,從1923年2月18日起,至少新辦一所,到了秋季,每鄉又須增設。兒童從6歲到12歲為學齡,不肯入學者,先勸導,後罰款,直到強迫入學。按照學齡兒童的人數,加倍的舉辦學校,即使設備上一時難以完善,但絕不可看着兒童失學而不去想辦法救濟。另外每縣還需先設立優良的小學,每鄉至少應辦一所,以作為其他各小學的模範。到1924年,要在十縣全面實現普及教育和小學義務教育,并定四年為義務教育年限。其次,湘西各縣,私塾林立,實在是教育前途的大阻礙,因此對于原有的私塾,實行依次取銷,第一步,從民國十二年春季起,不準再教《論語》、《三字經》之類,要限定采用教育部的教科書;第二步,改革舊的教學法,勒令塾師實行單級教授;第三步,把原來的私塾先生改造成為新式教師。這樣既可使舊式的不适合兒童心理的教法漸漸除去,也可使塾師得以獲得生存之出路。另外各小學都要附設平民補習學校,使一般年長失學的男女,得吸收少許知識。以使他們知道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利器,消除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隔閡,也幫助他們增強社會生存的本領。在重視小學教育的同時,還開始興辦幼稚園,并設保姆養習所,以奠定教育發展之根基。據湘西州《教育志》記載,到1925年,湘西十縣的小學“已由71所增至229所”[17],小學教育的發展初見成效。
中等教育原來是一無所有,而湘西的中等教育最不穩固之根源在于師資缺乏。因此“要想造一班好國民,自然要有一批好教員,不然經費盡管充足,也是無用。湘西教育衰微,師範生尤少,一旦施行強制教育,學校增多,師資更行缺乏,所以湘西各縣開辦甲乙種師範講習所刻不容緩。”[18]從1922年起,統領部所在的保靖縣,先後新辦了十縣聯合中學、十縣聯合師範講習所。并在此類學校大力推廣單級教授,同時還注重教育學、小學教學法、單級教學法、訓育法、小學組織法、兒童心理學等學科的教育,而非如以往之徒重國文。另外陳渠珍在李雲杭等教育家的影響下,逐漸開始重視女子教育,開辦十縣聯合女子職業學校并推廣各縣女子職業學校,以養成女子健全之人格,增加知識和獨立生活之能力,同時規定凡屬師範學校,應當男女兼收,一律開放,使女子有受同等教育和服務之機會。此外,保靖還辦有保姆養成所(附設幼兒園)、茶業技術學校、棉業技術學校等職業學校。從生産生活需求出發,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
要求成立通俗教育館,并分設圖書、演講和編輯三部,一者為平民提供學習之材料,再者為平民的學以緻用提供必要之場所,三者以平民現實之生活教育他們自身,以發揚平民教育;組織露天學校,規定各縣凡有二百戶以上的村莊,都應設立露天學校一所,以此來救濟中年失學者和貧寒子弟,使他們稍許增長些生活知識,并為學校教育之輔助;開設特殊學校,招收體格不健全者;另外還舉辦學校成績展覽、建立公共運動場等,大力推進湘西的職業教育和師範教育的發展進程。
為了培養專門人才,每年從品學兼優卻又無力升學的學生中挑選六名,派往國内外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對于已考入大學而無力繼續求學者,出公家供給其學膳各費,隻要求其畢業後回湘西從事建設。陳渠珍不但對辦學中的具體問題,如校舍、教具、教師工資等,都親自過問,給予認真解決,而且對校風校紀問題高度重視,對于學校之行政人員及教師要求極為嚴格,對于熱心教育、态度嚴謹、治學勤勉者,予以褒獎;而對辦事不力、學識欠缺、品行不端或教法不當者,則予以警示或直接撤換。特别是對決定資送北京、長沙各地深造或投考大學的學生,他都一個一個地進行“面谕”,大加勉勵、并在經濟上給予“資撫”。後來成為著名文學家的沈從文,就是受到陳渠珍的資助才去北京讀書的。沈從文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感謝他,盡我拿了三個月薪水以外,還給了我一種鼓勵,臨走時他說;‘你到那兒去看看,能進什麼學校,一年兩年可以畢業,這裡給你寄錢來,情形不合,你想回來,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我于是拿了他寫給我的一個手谕,向軍需處取了二十七塊錢,連同他給我的一分勇氣,就離開了保靖。”[19]
總之,對于教育,陳渠珍竭力主張以民為主,用“良心”來辦教育,凡是“有病民的,我必革之,有利民的,我必興之”[20]。
雖然因為身绾軍符,事物繁重,多少有些力不從心,而川黔軍閥多次擾境和黨内權勢沖突,人民流離失所,生産凋敝,财政窮困匮乏,教育事業發展一直舉步維艱,其所制定和采取的教育措施許多中途夭折或根本沒有付諸實踐,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陳渠珍在湘西大力興辦教育,也有維護其在湘西的統治的因素。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的是陳渠珍是湘西地區教育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他注重教育,并盡力籌辦湘西十縣的教育事宜,客觀上對發展湘西的教育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也開啟了湘西教育走上現代化的道路的新篇章。而其統治時期興辦的一些學校,在當時增強了湘西人民學習知識和獨立生存的能力;資送專門人才到國内外高校留學深造,增進了湘西人對于國内外局勢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抗日戰争和國家建設儲備了人才資源。從民國十年到民國二十四年,由于陳渠珍緻力于發展教育事業,教育界人士精神煥發,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建立,湘西十縣風氣大開,匪盜日漸稀少,社會趨于安定。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這些舉措為抗戰時期湘西教育事業的“空前繁榮”準備了前提條件,特别是他極力推行的職業教育和師範教育,更是為今天湘西地區的教育格局的形成和教育事業的持續進步奠定了基礎。當前正值大力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少數民族教育的關鍵時期,仔細研究陳渠珍在湘西的教育措施及其教育思想,對當前的少數民族的教育改革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都有着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1] 魯岚.陳渠珍[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0.
[2] [美]金介甫.沈從文傳[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1,61.
[3] 魯岚.陳渠珍[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4.
[4]解錦章.湘西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開學統領陳公演詞
[5] 魯岚.陳渠珍[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8.
[7] 魯岚.陳渠珍[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0.
[8] 解錦章.湘西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開學統領陳公演詞
[9] 魯岚.陳渠珍[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1.
[10] 解錦章.湘西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開學統領陳公演詞
[11]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說明書.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2] 楊昌鑫.教育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93.
[13]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4]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說明書.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5]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6] 解錦章.湘西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開學統領陳公演詞
[18]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說明書.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9] 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轉機[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0,208.
[20] 解錦章.湘西十縣聯合單級教授研究所開學統領陳公演詞
[1] 魯岚.陳渠珍[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陳渠珍.艽野塵夢[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 魯岚.湘西統領陳渠珍[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1.
[4]楊昌鑫.教育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鳳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鳳凰文史資料 第一輯[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協文史資料發行組,1988.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湘西文史資料 第三輯[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協文史資料發行組,1985.
[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湘西文史資料 第四輯[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協文史資料發行組,1985.
[9] 滕久文.建國前湖南民族地區教育概況研究[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1).
[10]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1] 李雲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說明書.長沙:湖南圖書館藏本.
[12] 李白襄.湘西十縣教育方針暨十縣聯合各學校之經過[N].長沙:民治報,1920,(2).
[13] 湘西十縣鄉自治委員會.湘西十縣鄉政月刊·教育[J].保靖(1).
[14] 袁家春.陳渠珍長期統治湘西的原因[J].懷化:懷化師專學報,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