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周菊芳、何煦)8月16日早上八點,我們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人類學視野中的西南民族,社會與曆史調查中的第一組從黃崗村分成三個小組分别行進,我們第一小組在羅康隆老師和張振興老師的帶領下直奔占裡,這是我們第一次組隊到占裡進行為期十天的田野調查。
在山路十八彎之後,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排排的禾晾,整齊的木結構房屋,在司機的帶領下,我們到達住宿地點,大家把行李安放好,就立即召開了小組會議。羅康隆老師從“人”“文”“地”“産”“景”“史”“神”七個方面給我們下達任務,要求每人寫好調查計劃和提綱,并作了詳細的分析。簡單的中飯以後,來不及午休,我們就到村寨觀景、走訪、了解村落布局。
晚上羅老師就他走訪時所觀察到的問題,對我們的提綱進行了補充,同學們也都把下午所見所聞都熱烈地反映出來,大家雖然辛苦奔波了一天,但是都讨論的熱火朝天。我相信我們這次在占裡一定會碩果累累,為以後的調研打好前陣。
薄薄禮金,濃濃鄉情
本網訊(通訊員何煦)2015年8月18日是我們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具有意義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我和周菊芳兩人很榮幸地參加了占裡村村民吳老海家辦的滿月酒,通過參加這次滿月酒,我們真正感覺到侗族村民的純樸以及村民的團結。今天早晨我和周菊芳吃完早餐就背着包到村裡去調研,走到村後的山路時,碰到一群侗族大哥在殺豬,我們問是誰家辦喜事,他們中的人告訴我們是村民吳老海家辦滿月酒,主人在家裡,他們是自願來幫忙的。
在占裡,男不外娶,女不外嫁,女子生了小孩是在娘家辦滿月酒的,村民告訴我們,小孩和其母親大概12:30回娘家,到時全村的人都會來祝賀。由于羅康隆老師和張振興老師去隔壁岜扒村參加一個節日,我們隊就派我和周菊芳去參加這次酒席。我們兩人不知道要給多少禮金,左右為難,還好碰上我們房東的兒子吳林海(村裡四個大學生之一),小夥子今年大學畢業,人很熱情,他告訴我們,禮金不能送的太重,一般是40—50元,也可以不拿錢,捉隻鴨或雞就可以。他說我們如果送的太重,怕村民因為不好意思而下次會效仿,這樣的話會弄壞風氣,傷了和氣。
占裡辦酒,吃的是流水席,客人來了就吃,吃完了沒有什麼事就走,随時來随時擺桌上菜。桌子上隻有四個菜,一碗酸菜葉子湯,一小飯碗豆芽菜,一碗生豬肉拌生豬血,一碗煮糊的南瓜,喝的是自己家釀的米酒。這在我們外人看來肯定會覺得無法下筷,但我們在場親眼看到鄉親們吃的相當的開心,哪怕喝碗光酒,他們也都會很開心的劃拳,你敬我,我敬你。鄉親們看到我們去了,他們也都很熱情地敬我們酒,我們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也跟着喝了幾大碗,這中間充滿着濃濃鄉情,我們不能推辭。
近些年來,辦酒可以說是一種儀式,是一種顯示财富、勢力、地位的形式。人情消費已經成為人們的經濟負擔。但在占裡,村民之間沒有攀比,我們看不到這種負擔,看到的隻是村民在一起喝酒時的豪爽和發自内心的祝賀。但願占裡村這種民風一直保留到永遠。
關于占裡歌師對兒童教育的專題報道侗族女孩學情歌
本網訊(周菊芳)2015年8月17日在采訪了婦女主任吳紅花之後得知,村寨的男孩、女孩每天晚上都會在風雨橋或歌師家裡學習侗族大歌。男孩一座橋,女孩一座橋分開學習。
晚上八點的時候,我們來到女孩學習侗族大歌的風雨橋,見到了歌師吳奶愛,今年41歲,因為語言不通,由一個叫吳筱纖的14歲小女孩給我們翻譯。采訪得知,村裡的女孩從會說話開始就來橋上學習唱歌,她們來此唱歌,由老人規定,每人必須掌握,因其侗族語言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任何文化都是靠口口相傳來繼承。村裡的歌師一共有十幾個,具體沒有統計。我們觀察到,來此學習的孩子們從3到20歲不等,大部分為十多歲的小女孩。在學習過程中,由歌師教一句,孩子們學一句,其中有高低音分工,由嗓音好的兩三個孩子負責高音領唱,其餘人低音合唱,歌聲優美動人。
學習到20點50的時候就散場各自回家,我們在房東女兒吳英蘭的幫助下,晚上11點10的時候翻譯完成,就在剛才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他們學習了兩首情歌。其中一首是“男女配對”,歌中大意是哀歎自己命運不好,不能與相愛的人在一起。另一首是“我想你,想得心裡都發慌”,大意是講一對相愛的男女因為家人的反對想要私定終身,卻終逃不過命運的捉弄,隻能心裡記住曾經的海誓山盟。表達了這裡的男女青年對感情的真摯和對愛情的渴望。
侗族男孩連夜學情歌
本網訊(周菊芳)2015年8月18日晚上八點多的時候,我們來到男孩學習侗族大歌的地方,吳一标爺爺家裡,在說明來意以及獲得允許之後,進屋等候大家的到來。
接近九點的時候男孩們就差不多來齊,大多是初中生,還有高中生,另外還有兩個大學生。由吳一标的孫子吳銀朱擔任領唱,另外還有一個彈琵琶的。他們首先給我們唱的是侗族大歌,那旋律動人,能隐約感覺到他們對感情的真摯,對愛情的執着,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雖然我們不懂侗語,也不知道他們所唱的具體内容,我們也沒有感覺任何的疲乏,一直到晚上十點多的時候,他們唱完了昨天歌師所教歌曲。接着由吳一标爺爺教他們侗族大歌,他們一直學到晚上十二點半才各自回家休息。
吳銀朱告訴我們今日還算是散的早,前兩日還一直學到晚上一兩點。聽到此,我們都被震驚了,全部都是初高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時期,并且在21世紀這樣一個網絡遊戲、電視等娛樂豐富的大時代背景下,他們竟然還能抛開自己的頑劣之心,如此聽話的努力學習侗族大歌,實屬不易。其實,這樣的集體學習,有多方面的收益,既傳承了侗族文化,也培養了村寨人民的凝聚力,同時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侗族女孩演唱鼓歌
本網訊(周菊芳)2015年8月20日晚上八點,房東吳元叔叔幫我們叫來了十多個小女孩給我們唱侗族鼓歌,唱了三首鼓歌,最後在我們的要求下還念了一段控制人口增長的款約。
唱完之後,吳元叔叔幫我們翻譯,一直翻譯到晚上十點。
第一首唱的是“占裡的來由”,主要内容是講占裡從江西吉安一路遷移到此,人們世世代代在此勤勞耕作,人民安居樂業。第二首就唱的是“占裡人口控制款約”,因為占裡的人口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這裡幾百年來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零,對外界聲稱有一種叫做換花草的中藥,曾一度走紅網絡,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人們也拒絕對外界透漏有關半點消息。在歌中,他們唱到在很早以前就要求大家嚴格遵守人口款約,一男一女,深入人心。如果違背款約将有嚴重地懲罰。第三首唱的是“開天辟地”,是占裡人民對于人的來曆的一個神話傳說,告誡後人不要忘記祖先的功績。
最後在我們的要求下還說了一段有關剛開始制定人口增長時的款約,大概意思是,大家都來商量款約内容,這次商量過後,款約一定要作為我們的基石牢記。如有違反,則把牛羊拿來給大家分享以作懲罰。世代遵守款約,以保子孫千秋萬代,繁榮昌盛。
77779193永利暑期學校師生共赴侗寨田野調查之小黃行
本網訊(通訊員皇甫睿)2015年8月16日,77779193永利曆史文化學院學生一行五人,在凱裡學院羅康智老師的帶領下遠赴貴州省黔東南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侗寨進行為期一周的田野調查。
小黃村距離從江縣縣城25公裡,東接貫洞,西鄰占裡,北接黃崗,南毗岜扒,平均海拔630米,屬山區山地型,年均氣溫18.4度,年降雨量1190毫米,屬亞熱帶氣候。全村由小黃、高黃、新黔、歸修、高額、占千、刷亞7個自然寨組成,一共20個村民小組,全是侗族。其中,新黔、小黃和高黃三個寨子緊密相連,是小黃村的中心,其它四個寨子均是由這三個寨子分出的人口構成(歸修是從新黔分出,占千和刷亞是從小黃分出,高額是從高黃分出),這四個自然寨分散在離中心幾公裡路程的四周山間平坦之處。
小黃村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這裡的侗族大歌已經享譽國内外,并于2009年11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裡人人能歌善樂器,人才輩出,侗歌融入侗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本次田野調查的主要任務是針對整個小黃侗寨進行侗族文化的梳理,包括侗寨聚落概況、經濟類型、婚嫁習俗、建築、宗教信仰、喪葬、服裝、文化教育、飲食、音樂、節氣節日等全方位的材料搜集與研究。
通過本次田野調查活動,本組不僅收集到了很多珍貴的原始資料,而且在與當地村民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也深深體會到了濃厚的人文特色。在本次田野調查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相互配合,任務分工明确,使得本次調查取得了很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