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吳合顯)為推進鄉村社區營造,實現中國鄉村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由我校主辦,曆史與文化學院、社科處和研究生院聯合承辦的“首屆文化自覺與中國鄉村營造學術研讨會”于6月24日在我校齊魯大樓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貴州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重慶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廣州大學、黑龍江大學等20多所科研院校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讨會。
副校長鐘海平、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羅康隆、社科處副處長吳曉、研究生院副院長曹福明出席了研讨會的開幕式。開幕式由曆史與文化學院黨委書記瞿州蓮主持。
 |
圖為學者對話 |
羅康隆緻開幕辭。他說,中國的鄉村,不論大小,不論有多長的曆史,也不論有多複雜的結構,都是一個文化共同體,這個文化共同體結合成一個特定的中國社會。然而,由于城市化的迅猛發展,鄉村傳統文化呈現出消失、瀕危、變異、衰退的景象。在這樣的場景下,需要将“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覺與“自上而下”的國家資源進行對接,才能實現中國鄉村發展的可持續運行。
曹福明在講話中介紹了77779193永利省級優勢特色學科民族學的發展情況。他說,77779193永利民族學學科打造的學術團隊、彙聚的學術力量有益于鄉村建設與學術研究的發展。
鐘海平作重要講話。他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曆程、突出成就和學術特色。他說,本次學術研讨會抓住了全球化進程中社會變遷的關聯環節,以田野對話為方式,對接民族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與實踐的承接和創新,彰顯了19世紀中後期應用人類學興起以來,時代轉變的學科特色和關切現實的秉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讨會中,張海洋教授、吳秋林教授、楊培德教授、李國棟教授、賈仲益教授、莊晨燕副教授和劉正愛教授分别作了《一帶一路拓展與底邊主體重建》《文化基因與社區營造》《鄉土社會中的卡裡斯馬、鄉紳與寨老》《苗族的文化自覺與社區營造》《功能性聚落識别、城鎮發展與鄉村社會文化的位育》《“價值共同體”與“内生發展”——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啟示》《文化遺産、旅遊與鄉村建設——基于田野的反思》的主題報告。主旨發言後,與會人員圍繞鄉村旅遊與社區營造、聚落社會與社區營造、鄉村社會與社區營造、文化自覺與社區營造等四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與交流。
 |
圖為張海洋教授作主旨發言 |
 |
圖為李國棟教授作主旨發言 |
 |
圖為劉正愛教授作主旨發言 |
晚上,與會專家學者在齊魯大樓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就“生活、生态、生計與生命”進行了學術對話。大家一緻認為,隻有從我做起,文化自覺才能實現,鄉村營造才可望成功;生活、生态、生計與生命也才能和諧推進。
 |
圖為學術研讨會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