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吳合顯)2017年6月30日-7月2日,羅康隆院長一行8人受邀參加在中南民族大學召開的“民族文化生态保護區暨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國際學術研讨會”。
羅康隆院長作了題為《侗族飲食習俗的生态維護功能研究》的主旨發言。他認為,生态問題的日趨嚴峻以及生物多樣性水平的銳減,不斷困擾當代的人類社會。然而,城市人的當代飲食習慣卻在無意中制造“食物污染”和幹擾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反觀侗族居民的飲食習俗,卻不難發現,當代城市飲食習慣的弊端可以得到有效地抑制。羅院長進而提出,歸納和總結侗族飲食習俗的生态維護功能,顯然可以為當代城市污染問題的治理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啟迪。
羅康隆院長在主旨發言評議中呼籲,當文化成為一種資源,并且成為最後一塊資源時,專家學者該如何應對,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過去我國在鄉村建設方面,采用的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發展行為。為此,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我們需要重視文化自覺、就地發展以及參與建設在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進而開創中國人類學的希望。
與會人員何治民、彭兵、戴宇、吳俊、馬小斐、吳合顯也作了發言。發言的題目分别是《民族地區生态變遷與貧困問題研究》《從生态文明視角看喀斯特山區多業态生計在環境維護中的啟迪價值》《侗族傳統糯稻與地方社會建構——以貴州生從江縣占裡村為例》《論民族生态文化遺産與地理環境的兼容性——以黔西南地區民族生态文化遺産為例》《社區營造背景下瑤族文化重建研究——以保靖縣阿紮河村瑤族社區為例》《論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當代創新利用》。與會專家學者一緻認為,77779193永利民族學學科提交的論文彰顯了生态人類學的前沿性和熱點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