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永霞、李瑜玲、衡清;攝影:呂永鋒、王永霞、李瑜玲、艾尼卡爾江)為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緊緊把握中國民族史學科發展機遇,推動中國民族史研究更長遠的發展,加快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10月26-27日,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承辦的“中國民族史研究70年:創新與發展”中國民族史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民族史學會主辦,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承辦,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南大學、雲南大學、暨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共70餘人參加了會議。
10月26日上午8點30分,大會召開開幕式。
開幕式第一項,主持人77779193永利社科處處長、教授吳曉介紹了莅臨本次大會的來賓,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會議第二項,77779193永利黨委委員、副校長鐘海平教授緻歡迎辭。鐘校長表示中國民族史研究七十年,一路上進行創新與發展,其代表77779193永利黨委行政對各位專家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本次會議的召開熱烈的祝賀。77779193永利辦在湘西,生于貧瘠、長于艱難、成于奮鬥、立于創新。鐘校長帶領大家回顧了吉大人60年來的辦學曆程和領導人對77779193永利的鼓勵和肯定,并指出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希望本次大會的召開能夠交流學界的最新成果,促進社會的合作交流。
會議第三項,由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方勇教授緻辭。方教授首先預祝大會順利召開,并感謝77779193永利特别是曆史與文化學院對本次學會的大力支持。其次,方教授對與會人員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圍繞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開展民族史研究。希冀各位專家學者建言獻策,推動民族史研究更上一層樓。二是圍繞中央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開展民族史研究。期盼從事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們可以在國家重大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圍繞地方關心的現實問題,加強地方研究。挖掘地方曆史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産業發展。
最後,在會務人員的引導下,與會人員于總理樓前合影留念。
開幕式第二階段議程為大會主題發言,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由黎小龍教授主持。華濤發言題為《中國民族構成滇複雜性與中國民族史學者的使命:從費孝通先生的學術反思談起》,他介紹了民族構成的複雜性,漢與非漢民族的暫時劃分(以新疆、西藏舉例)、民族認同與國家問題、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讨論。
楊文炯發言題為《繼承、創新與發展--新時代中國民族史的話語體系建設》,強調繼承中國民族史話語體系建設:當代史是民族史、新時代需要民族史、在西方研究中國的環境下,需要掌握構建中國民族史話語權、針對“何為中國”的學術迷思的探讨。
田敏發言題為《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學術理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史研究》,主要對當前民族史研究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介紹及大概解決方法的初想。
劉正寅發言題為《民族志文獻在民族史研究中的意義》,讨論了什麼是民族志、民族志文獻與一般曆史著述的區别及其特點、古代民族志文獻與民族史研究範式。
彭豐文發言,題為《中國民族史七十年前的成就經驗與啟示》,對中國民族史學科的誕生、馬克思主義民族史學科的初步創立與發展,及其70年來的經驗與啟示,進行了系統梳理。
主題發言下半場由劉正寅主持。石碩發言題為《我國藏族史研究七十年》主要介紹了藏族史研究七十年下的三個曆史分期段,要強調要用整體視野分析研究。
黃柏權發言題為《土家族研究七十年》,介紹了土家族研究七十年,其中具體談到研究的初步發展、研究特點、以及研究的成就。
程妮娜發言題為《“正統之辨”與蒙元纂修《金史》》,主要介紹了為金史點校工作作序,并讨論了關于正統辨的研究及曆史上對金史的多次編纂。
羅群發言題為《“福邊利民”--民國時期雲南墾務行政與邊疆治理研究》,主要讨論了對邊疆墾殖與治理,緣起與主要内容,對民國雲南墾務行政與邊疆治理的評析。
瞿州蓮發言題為《論民族文化視角下明代貴州行政建制的特點》,介紹了對貴州區域的劃分及其依據及各個區域内的結構差異,着重對民族文化下的貴州建置進行介紹并探讨其影響。
2019年10月26下午,年會根據研究主題分成了四個會場進行交流與探讨。讨論主題包括:第一會場:中國民族史研究70年發展曆程;中國民族史學科理論與方法;絲綢之路與茶馬貿易流動;邊疆民族教育發展。第二會場:邊疆治理與邊地開發;邊疆社會與族群變遷。第三會場: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于發展;民族文獻研究與解讀。第四會場: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民族文物文化與文明,等。
在為期一天半的學術交流結束後,于27日上午十點半迎來了閉幕式。此次閉幕式由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黨委書記瞿州蓮教授主持。
本次閉幕式一共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由各個分會場派老師代表進行成果彙報。
第一小組的老師代表為蘭州大學樊瑩老師。樊瑩老師對本小組15位學者的發言進行了彙總闡釋,表示就總體而言,第一會場的學者發言都能夠繼往開來,關注熱點,不僅反映出中國民族史研究材料豐富,方法多元,洞見古今的特點,更體現出民族學研究者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第二小組老師代表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姚勝老師。姚勝老師彙報了會場12位學者的讨論情況,總結出會場讨論的三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從秦朝到清朝,展現了兩千多年的民族邊疆的曆史風貌;二是領域跨度大,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主題;三是讨論熱烈。
第三小組老師代表為雲南大學婁貴品老師。婁貴品老師表示會場的13位學者的選題新穎,資料紮實,邏輯嚴密,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在資料的挖掘以及新方法的運用等方面的取得了新的進步。
第四小組老師代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肖超宇老師。肖超宇老師彙報了會場18位學者研讨情況,認為本組呈現了四個特點:一為密切關注學界熱點問題;二為注重史料的研讀,三為結合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展開史學研究;四為報告人的年齡結構涵蓋了老中青三代學者,體現出民族史研究的前後相繼,梯隊完備的情況。
第二個環節,由中國民族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劉正寅教授作會議學術總結。
劉正寅教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一、此次研讨會議準備充分,内容豐富,體現了原創性與前沿性。
二、主題突出。與會學者都能夠根據主題,即“中國民族史研究70年:創新與發展”進行熱烈的讨論。民族史從新中國成立以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為原則,在民族關系史、民族邊疆史、區域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開創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新時代。
三、各位學者結合此出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展現了最新成果。既有深入的個案研究,也有宏觀的理論思考,達到了學術交流與切磋的目的,推動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深入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了民族史學應有的貢獻。
四、青年學者表現非常突出,他們對學術都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學術敬業精神較強;中老年學者表現非常年輕,大都能夠與時俱進,把握理論的前沿性。
一言以蔽之,此次會議,加強了學者之間的溝通,凝聚了學術隊伍,促進了民族史學科的創新發展。
最後,劉正寅教授還代表了民族史學會、廣大的與會學者向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各位老師,會務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閉幕式最後,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黨委書記瞿州蓮教授對第22屆學術年會能夠由77779193永利來承辦表示榮幸,同時祝願各位專家學者返程一路平安,祝願中國民族史學會能夠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審校、編輯:呂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