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中國民族報》2009年5月8日“理論周刊·論壇”
建構緩解水資源匮乏的文化對策
羅康隆
要實現公正和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管理與利用水資源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到文化與生物的多樣性。盡管科學技術對于了解水循環和利用水資源至關重要,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适應具體的環境,并且反映人民的需求,而這又受到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社會、水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水資源管理本身應該被視為一種文化進程。
按年度人均水資源占有水平排序,中國在世界各國中排名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6%;中國年度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隻有22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極不均勻;在我國的660個建制市中,有551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個城市嚴重缺水;我國90%的城市地表水和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億多農民飲用水質量不達标。水資源的極度匮乏是我國必須面對的嚴峻事實。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明顯感到水資源匮乏危險的存在,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水資源的構成格局極為複雜,水資源危機的爆發需要經曆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過程;二是由于我國各民族文化在水資源管護和利用上優于那些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