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動态

水資源緊缺需持久對策

時間:2013年04月25日 19:09

作者:

浏覽:




主持人:本報記者陳克立

嘉賓: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小珉

嘉賓:湖南77779193永利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康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8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發布的宣言指出,世界現有11億人口缺乏安全飲用水,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水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根基之一,如何做好水資源各種難題處置,徹底攻克我國水資源匮乏的難題,在全民中大力倡導節水的理念,就此話題記者邀請了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小珉,湖南77779193永利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康隆,就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談談他們的見解。

主持人:請兩位研究員介紹一下我國的水資源現狀。

劉小珉: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水資源匮乏,時空分布不均。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年占有水資源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149個國家中列第109位,是世界上12個貧水國家之一。從整個北方地區來看,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4%,但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8%,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高達70%。中國城市缺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80年代日趨尖銳,現已面臨嚴峻的形勢,目前,全國664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嚴重缺水城市114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損失達2000多億元,許多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地表水的水質惡化和河流斷流的現象。水資源減少,是中國也是世界的嚴重生态問題。

羅康隆:中國年度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下,主要是資源性缺水和社會性缺水。資源性缺水,這取決于自然地理結構的本底特征。但與資源性缺水相對立的社會性缺水在與日俱增。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在國民經濟産值以每年平均9個百分點高速增長的同時,水資源的消費量也在以20%的比例增長,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國的水資源消費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這就意味着我國是在以最少的水資源儲備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水資源擁有量的壓力幾乎無以複加。

主持人:可不可以說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在下降的?我國水資源日益短缺的現實由哪些因素造成,群衆的生産生活受到哪些制約?

劉小珉:水資源減少給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态條件施加了巨大壓力。新疆羅布泊消失是水資源減少的嚴重生态後果的一個早期案例。内蒙古居延海幾度幹涸,從2000年起,每年采取“全線閉口,集中下洩”的措施向下遊多次調水,它恐怕已經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青海湖是中國最大湖泊,也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體。近50年來,各種測量結果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減少了311.96平方公裡,湖水水位年均下降12.1厘米,水量年均減少4.36億立方米。随着水資源總量的下降,民族地區大量河流出現斷流甚至徹底幹涸的趨勢。

水資源的減少,對農業生産和人民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以農業生産為例,西部地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從總量看有所增加,但從人均量看,則大多數省區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例如,1978-2006年,青海、西藏、廣西和新疆的人均有效灌溉面積總減幅分别達到28.9%、28.2%、27.9%與23.2%。水資源尤其降水量的減少對農業生産的另一個嚴重影響是導緻幹旱災害。這當中,西部地區的旱災災情遠比中國其他地區嚴重。農業生産條件差,幹旱嚴重,可以說是西部地區農牧區居民生活貧困現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羅康隆:中國的水資源屬于國有資源,為了支持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工農業的實體在水資源的消費上要支付的代價十分低廉,水資源緊缺對中國的生産企業沒有構成任何壓力,在中國國民經濟産值飛速提升的背後,隐含着一個水資源統計的盲區,以至于中國水資源的消費量至今不能得到可靠數據。

從地理結構上看,中國的江河下遊和東南沿海地區都屬于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富水帶,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由于都市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放的結果,導緻天然水體大面積污染,使曆史上的水



上一篇:黃河十年行(生态考察)紀實之九 下一篇:建構緩解水資源匮乏的文化對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