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艾尼卡爾江)2019年11月23日下午三點,2019年11月23日下午三點,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張小軍教授莅臨我院“第13屆學術活動月”暨“第11屆學術活動節”,帶來了一場主題為“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與自主發展”的講座。
張小軍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貴州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貴州省“候鳥學者”)、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百部史詩工程》副主編、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

本次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副院長暨愛民教授主持。暨愛民教授強調了此次活動的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國家、對我們的必要性。随後,他解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原因,并借此回顧了曆史與文化學院的發展史,由此引出要明确為地方服務的任務。

與談人為77779193永利曆史與文化學院終身教授楊庭碩教授和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潘家恩教授。
為什麼要鄉村振興?本次講座以中張教授提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下面簡稱《意見》)開始。并結合《意見》内容,以村民自治、農民主體地位、内生動力和自主發展等四個層次生動形象的講解了《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與自主發展》的基本内容。

村民自治這一觀點張教授以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來引導,講解了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重要性。《組織法》第一條規定: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發展農村基層民,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重點是以農民為主體地位,《意見》明确指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導性、創造性。結合黨中央文件精神講解了以農民為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接下來,張教授強調結合《意見》内容強調内生動力,《意見》中提到:激發貧困人口内生動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濟纾困于内生脫貧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衆發展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推動貧困群衆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緻富。
最後一點張教授講了自主發展,并将自主發展從農村社區的自主發展個農村社區的發展基金兩方面講解。
講座結束後與談人楊庭碩教授以及潘家恩老師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結合張教授所講的有關《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與自主發展》的内容提出了自己對本次講座的思考。
随後參會的同學們積極提問并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聽講座之道雖迩,然不行不至,下期再會!
(編輯、審校:呂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