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興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踐是理論之源”,如果回到曆史視野,鄉村振興戰略有着逾百年的探索積累。
11月23日,潘家恩(重慶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在我校齊魯大樓407進行了了一場題為“鄉村振興的曆史先聲:中國鄉村建設百年探索與現實啟示”的講座。

潘教授首先從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先生引入到鄉村社會的思考,以百年鄉建為整體研究對象,提出了鄉村破壞與鄉村建設、鄉村建設與鄉村革命、鄉村建設與國家建設。着眼當下的三農問題、鄉村建設問題,讓參與講座的同學在鄉土社會如何面對劇烈的社會轉型?除了革命還有什麼樣的實踐?

潘教授進而回顧了百年鄉村建設中的他毀和自毀,鄉村破壞導緻的要素外流、去鄉土化、城鄉割裂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農辯證法之下的核心内涵就是回流,即再鄉土化。同時也對盧作孚、張謇、費孝通、費達生等老一輩學者、實業家對于鄉土建設的實踐過程回顧,讓與會者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鄉土社會的建設曆程。
講座尾聲,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羅康隆教授與潘家恩教授、郭于華教授、張小軍教授交換了關于現代教育對鄉土社會影響的看法。郭于華教授、張小軍教授分别對講座進行了主旨演講。講座引起了廣泛的讨論和思考。潘家恩教授對師生們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