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楊庭碩:地方性知識在生态維護中的作用與價值

時間:2013年04月25日 18:58

作者:

浏覽:




2004年7月,我們77779193永利生态人類學田野調查小組到廣西布努瑤、白褲瑤社區做田野調查。我們的調查重點是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大興鄉弄模村,這是我目前到過的最貧困的地方。盡管是現代化日漸普及的今天,這裡還沒有通公路,村民要買日常生活用品,得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大興鄉政府所在地去購買;這裡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區,它與雲貴高原邊緣相連,重巒疊嶂,雲霧缭繞,深山峽谷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石山之間形成無數個狹小的鍋底狀的盆地,當地人稱之為弄場。每個弄場一般隻有幾畝或十幾畝可耕種或宜居的小平地,土壤貧瘠,土層淺薄。這些零散的瑤族村落就坐落在這些弄場中,各個弄場間相距至少是1~2英裡。由于弄場狹小,使得這些瑤族聚落規模小,一般隻有幾戶,很少超過十幾戶的。各弄場中的布努瑤至今還滞留在狩獵—采集經濟類型階段,這不是他們不知種植水稻,發展農業,而是他們根本沒有發展農業的土地資源條件。他們隻能在亂石縫中“碗一塊,瓢一塊,種一坡,收一籮”,這是标準的“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地方。生态環境的特殊決定了文化的特殊。這是一次田野調查經驗的分享。這次調查的聚集點在于對弄模村村民的生态技能和生态知識進行挖掘,分析這些地方性生态技能的作用和在保護生态中的價值。



上一篇:從田野中來,到田野中去 下一篇:文化與田野——陽爛記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