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李國棟教授系列講座之二:原始稻作的生态環境及其思維

時間:2014年09月30日 12:32

作者:

浏覽:




本院特稿(吳合顯)9月26日晚,我院特聘教授李國棟博士在影視人類學實驗室進行了第二場學術講座,主題為“原始稻作的生态環境及其思維”。學院全體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參加了學習。講座由曆史與文化學院暨愛民教授主持。

李國棟教授首先從貴州苗族與侗族的來源談起,認為湖南和江西是稻作文化的兩個發源地,而苗族與侗族則是最早從事稻作的兩個民族。李國棟教授以“飯稻羹魚”、“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等曆史典籍為例子,生動地論述了原始稻作的生态環境及其思維。李國棟教授指出,但就野生稻如何被馴化成栽培稻,一直是個迷。雖然日本學界對原始稻作的研究頗有建樹,但也無法求證野生稻被馴化成栽培稻的真正原因。此問題促成了楊庭碩教授與李國棟教授的學術對話,将整個講座推向了高潮。

評議環節,楊庭碩教授從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一種觀點:古人可能利用了野生稻的生物屬性,通過“折騰”來實現野生稻的馴化。楊教授以“竹子開花,延續種群”為例子,闡釋了野生稻被馴化成栽培稻的原因。野生稻本不長谷穗,但它也像人類一樣,存在着生命,繁育後代。經古人不斷地“折騰”,意識到自己被破壞,導緻滅亡,于是采取開花結果,犧牲自己,留下種子,以換取其種群的延續。

暨愛民教授在總結中生趣地說,李國棟教授巧妙地為評議環節預留了一個非凡的話題。評議中,楊庭碩教授則以“竹子開花,挽救種群延續“為例子,借“折騰”兩字天才般地解答了野生稻被古人馴化成栽培稻的原理。楊庭碩教授真不愧是中國最偉大的學者之一。



上一篇:李國棟教授系列講座之三:日本學者關注雲貴山地的曆史及其原因 下一篇:我院暨愛民教授出席成都“民族走廊”學術會議

關閉